本书从科学界定老龄事业的概念入手,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尝试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完成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的研究体系,对于深化老年学研究的研究内容、拓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范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研究认为,老龄事业具有协调性、普惠性、福利性、公益和盈利兼备性等特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由健康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参与指数和保障指数四个要素指数构成,涉及了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受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与服务等方面。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具有区域特征,且各个区域的老龄事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老龄事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尚未完全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中国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为实现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测量依据,也为政府制定相关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进行定量化的测定和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量化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全面、准确、客观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衡量、监控和评价老龄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逐步完善有关老龄事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提高老龄事业的整体水平。
本书在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老龄事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科学界定老龄事业的概念入手,以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及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尝试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回顾并梳理了老龄事业的基本概念,明确了老龄事业的定义和内容,对老龄事业的主要性质进行了阐释,并以此为本书的研究起点。其次,在老龄事业新定义的基础上,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健康老龄化、活动理论、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理论和观点的深入挖掘,确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评价维度和指标设计。再次,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数进行综合测算,以此检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为以后评价老龄事业发展提供经常性的评估工具。
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龄事业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老年人整体福利水平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它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发挥老年人潜力,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二,以我国具体国情为现实基础,老龄事业应涵盖老年社会保障(经济和医疗)、老年福利服务、老年社会救助、老年社会活动与权益、老龄事业投入等内容,具有协调性、普惠性、福利性、公益和盈利兼备性等特点。
第三,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由健康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参与指数和保障指数四个要素指数构成,涉及了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受教育水平、养老保障、医疗保健、为老服务、文教体活动、权益保障等方面。
第四,根据2015年、2005年国家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包括《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2005年1%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和区域比较。有以下发现:
总体状况评价。2014年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中游以上水平,31个省(市、区)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分省市看,上海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首位,其次是北京和天津的老龄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也具有突出优势。甘肃、西藏和吉林则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最低的三个省区。与2004年相比,2014年全国老龄事业发展总指数有所提高,反映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排在中下游的省份追赶势头明显。
通过对比2004年31个省(市、区)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和中国发展指数排列顺序后发现,除个别省份差距较大,总体上排序大致相同。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两大指标体系中排在前10位的有9个省份相同,浙江、云南、江西、湖北、青海、贵州、西藏七个省区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和中国发展指数排序差异在数值和方向上的变化完全一致。上述结论印证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在指标选取、权重设计及计算方法等各方面均较为合理、客观。
结构分析。总体来看,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各项指数区域发展基本平衡,各个要素和综合指数的变动方向一致。分四个子系统看,2014年整体水平最高的是健康指数,依次是参与指数、保障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最低。2004年要素指数排序略有不同,参与水平最高,依次是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水平,保障水平最低。
与2004年相比,2014年健康指数有所提高,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健康指数的分值差异较小,上海、天津、北京、新疆的健康水平在全国领先地位相对稳定。宁夏、甘肃两个自治区的具体数值有较大提高,但其在全国的落后地位并未改变。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指数比2004年提高2分左右,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西藏7个省(市、区)在全国生活质量指数的排序未发生变化。不论是各省(市、区)近10年在全国的排序还是具体数值变化看,参与指数是四项要素指数中变化最大的指数,呈现出省级排序变动较多、数值下降的整体特点。2004—2014年间,各省(市、区)保障指数的变动情况较大,除了上海、江苏的领先地位较为稳定外,北京、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区的下降较为突出。陕西、重庆、四川、安徽及青海在全国排序的上升趋势明显。
均衡分析。2014年我国老龄事业的均衡发展不够理想,总体呈现“水平不高、均衡不够”的特点,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高,但均衡度也较好的地区较少,主要包括山东、江苏等省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各个要素方面的协调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差、均衡度也不高的地区数量最多。就四项要素指数来看,2004年山东、西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单项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其在某一个分指数的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天津、黑龙江的单项指数得分较低,说明其在本区域的综合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四项要素指数的均衡状况纵向比较后发现,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四项要素指数的均衡发展要好于2004年。2014年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在0.04以下的地区有8个,在0.04-0.08之间的共有15个,2004年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在0.04以下的地区仅有3个,分别是江苏、内蒙古、海南,基本覆盖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高、中、低三个水平。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在0.04-0.08之间的省份共有20个,其中老龄事业发展较高的地区仅有江苏、山东、辽宁3个省份,其他17个省区的老龄事业发展均属于落后地区。
区域分析。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具有区域特征,且各个区域的老龄事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四个要素指数为聚类变量,采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分类,并分别定义为强势区域、优势区域和一般区域。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强势区域有2个,分别是上海、北京。优势区域包括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4个省市。一般区域则包括剩下的25个省(市、区)。与2004年相比,除福建省替换广东省外,10年间区域分类较为一致。
通过对2014年强势区域、优势区域和一般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总指数及四个要素指数分析后发现,全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上游水平主要得益于强势区域和优势区域生活质量和参与水平较高。分区域角度看,强势区域在健康、生活质量、参与和保障四个方面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均比全国水平和一般区域高出许多。优势区域的参与优势明显,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区域的生活质量水平亟待提高,保障事业亟待完善。
强势区域的比较分析。鉴于强势区域在全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突出优势,本书对2014年、2004年上海和北京四项要素指数及单项指标功效值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结果发现,2014年上海、北京的要素指数呈现出“总体水平相当、保障指数差异较大、均衡度不高”的特点。2004年北京在健康、生活质量和保障方面可以吸取上海的特长之处,同时北京的老年社会参与也可为上海的老龄事业发展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14年强势区域的健康优势较为突出。生活质量指数是四项要素指数中强势区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最多的指数。上海市城镇居民收入指数、农村居民收入指数和低保金指数均是全国最高水平,同时北京市的各单项指标数值也大大高出全国水平各项指标值。从分项指标看,强势区域老年人协会指数比全国水平还低。可见,所谓强势区域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强势,其在某些单项方面的不足,不仅影响本区域甚至全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对老龄事业各核心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在保障方面,对比上海、北京2个地区单项指标功效值发现,保障水平的四个方面具有“差异明显、各有千秋”的特点。如何制定更积极、更健康、更人性化的老龄政策,以提高百岁老人的生命质量值得关注。鼓励并扶持建立老年社会组织、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应成为这两个地区未来一段时期老龄工作的重点内容。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对老龄事业的概念进行再定义。本书在对老龄事业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有主要文献对老龄事业合理内核的规定,弥补其中不足,最后对老龄事业的概念进行再定义。
第二,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本书在明确老龄事业基本内涵及老龄事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后,在借鉴老年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与现有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相比,本书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具体体系的建立也均经过单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检验和结构优化;在综合评价方法上分别就具体操作步骤进行细致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以现有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首次对我国31个省区老龄事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本书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的统计数据资料,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进行老龄事业发展综合评价,完成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的研究体系,不论是对老年学研究还是指标体系研究,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第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相关内容是一个十分广泛且复杂的体系,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可以用到的方法也有多种。具体指标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造、综合评价方法的选用还有待于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调整。同时,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和要素指数的研究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第二,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无法实现对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最新评价。可以考虑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增加更为详细的老龄事业部门统计,为丰富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第三,本书仅对三大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对各个省份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指标体系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提出最适合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老龄事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目 录
第1章 导言
1.1.1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
1.1.2老龄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实践需要
1.1.3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3研究视角分析
1.3.1国际和国内相结合
1.3.2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1.3.3共性和特性相结合
1.3.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特殊背景
1.4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1研究框架
1.4.2研究内容
1.5数据来源
1.5.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1.5.2全国1%抽样调查
1.5.3《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5.4《中国统计年鉴》
1.6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1.6.1拟解决的问题
1.6.2研究方法
1.7本书章节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老龄事业发展相关指标体系述评
2.1.1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2.1.2政府工作文件中对老龄事业发展的测评
2.1.3老龄事业发展其他相关指标体系述评
2.2老龄事业发展的单维度测评体系述评
2.2.1老年健康测评体系
2.2.2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2.2.3老年社会参与测评体系
2.2.4老年保障测评体系
2.3指标体系研究范式与常见指标体系借鉴
2.3.1指标体系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2.3.2人类发展指数(HDI)
2.3.3中国发展指数(RCDI)
2.4对现有研究的反思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第3章 老龄事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3.1老龄事业的概念体系
3.1.1老龄事业的含义
3.1.2老龄事业的主要内容
3.1.3老龄事业的主要性质
3.1.4相关概念辨析
3.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3.2.1老年社会保障
3.2.2老年福利服务
3.2.3老年社会救助
3.2.4老年社会活动与权益
3.2.5老龄事业投入
3.3小结
第4章 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4.1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对指标体系的理论借鉴
4.1.1《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对理论框架的借鉴
4.1.2《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评价标准的借鉴
4.2老年期的健康理论
4.2.1健康老龄化
4.2.2积极老龄化
4.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理论
4.3.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4.3.2 ASHA指数
4.4老年参与和社会支持理论
4.4.1活动理论
4.4.2生命历程的观点与生命周期理论
4.4.3可持续发展观
4.5老年保障理论
4.5.1老年价值理论
4.5.2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观点
4.6小结
第5章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5.1构建原则和功能
5.1.1构建原则
5.1.2指标体系的功能
5.2具体体系的建立
5.2.1指标初选
5.2.2指标检验和结构优化
5.2.3指标阐释
5.3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5.3.1无量纲处理
5.3.2权重设计
5.3.3指数合成
5.3.4数据支持
5.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5.4.1指标体系综合性较强 1
5.4.2与相关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
5.5小结
第6章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Ⅰ)——整体状况评价
6.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综合分析
6.1.12014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评价
6.1.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
6.2四项要素指数的结构分析
6.2.1 2014年要素指数的结构分析
6.2.2 2004年要素指数的结构分析
6.2.3要素指数的省际纵向比较
6.3四项要素指数的均衡分析
6.3.1 2014年要素指数的均衡状况分析
6.3.2 2004年要素指数的均衡状况分析
6.3.3要素指数均衡状况的纵向比较
6.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相关发展指数的的实证比较
6.4.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6.4.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中国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6.4.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发展指数的综合比较
6.5小结
第7章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Ⅱ)——区域比较
7.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区域特点
7.1.1三大区域的划分依据
7.1.2 2014年三大区域老龄事业的总体比较
7.1.3 2004年三大区域老龄事业的总体比较
7.2强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
7.2.1强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整体状况
7.2.2强势区域的健康水平
7.2.3强势区域的生活质量
7.2.4强势区域的参与水平
7.2.5强势区域的保障水平
7.3优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
7.3.1优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整体状况
7.3.2优势区域的参与水平
7.3.3优势区域的保障水平
7.4一般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
7.4.1一般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整体状况
7.4.2一般区域的生活质量
7.4.3一般区域的保障水平
7.5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老龄事业的内涵
8.1.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8.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8.2提高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8.2.1加快老龄事业的保障建设
8.2.3加快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调整
8.2.2统筹老龄事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8.3本书创新和不足之处
8.3.1本书主要创新点
8.3.2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