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作品,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传》三部中篇。此传记里的三人都是文艺界的泰斗,虽然各自的领域、时代、国家都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出于对人类的爱,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新课标经典名著·学生版》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精神选编,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心理,语言规范,原汁原味。著名中小学特级语文教师专业导读,集知识梳理和人文情怀于一体,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作品,提高文学修养。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名人传(学生版)》:
贝多芬传尽全力行善,爱自由胜过一切,即使为了国王的宝座,也不要违背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札)英国游历家罗素在1822年时有这样一段关于贝多芬的描写:“他身材矮小,有些肥胖,看起来像运动员一样强壮有力。年轻时脸色暗红,晚年因疾病缠身皮肤变得蜡黄。他的头发乌黑浓密,但似乎从未梳理过,乱得像团麻。”1801年,幼年的车尔尼遇到了贝多芬,他以为是遇到了小说里的鲁滨逊,因为贝多芬头发又长又乱,而且还胡子拉碴的。
给贝多芬画过画像的克勒贝尔这样描述他:“他的眼睛似乎带着一股奇异的力量,能够震慑别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分辨他眼睛里情绪的细微变化。因为在他严肃的褐色的脸上,这双眼睛看起来像两道亮光,大家总觉得他的眼睛是黑的,其实是灰蓝色的。”米勒医生说:“他的眼睛又细又小,只有生气或者兴奋时才张得很大,忧郁时他会久久地凝视天空。
鼻子短而宽,有点像狮子的鼻子。不说话时,他的下唇比上唇凸出一些,张开嘴,可以看见他结实的牙床。左边下巴有个很深的窝,这让他的脸并不对称,看起来有些古怪。”英国钢琴家莫舍勒斯评价他说:“贝多芬微笑起来很迷人,谈话时总是露出可爱而开心的神情。但是,他大笑的时候经常戛然而止,流露出不愉快,看起来甚至有些粗野……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忧郁,似乎带着一种不可治愈的哀伤。”1825年,德国诗人雷斯塔伯看见贝多芬温柔的眼睛里蕴含着剧烈的痛苦时,几乎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一年后,布劳恩塔尔在酒吧遇到了贝多芬,那时,贝多芬一个人蜷缩着坐在墙脚处闭目养神,手里拿着长长的烟斗,在贝多芬去世之前,他经常保持这样的姿势。一个朋友走到他跟前,跟他说话。他抬起头,微笑中带着悲伤,从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子,用聋子惯有的大嗓门请朋友把要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波恩的一所破旧房子的阁楼里呱呱坠地,他是佛兰芒族人。祖父路德维希是家族里非常优秀的人物,2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安特卫普,之后搬到波恩,成为波恩管弦乐队的指挥。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唱家,经常酗酒并且不太聪明。贝多芬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厨子家庭,后来成为一名女仆,她刚开始嫁给了一个男仆,男仆死后又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与享受过家庭温情的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显得更加艰苦,他一出生,就面临着悲惨和残暴。父亲想发掘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他像莫扎特一样成为神童。四岁时,他整天被父亲关在屋子里练习钢琴或者提琴,万幸的是,他没有因为这种折磨而厌恶音乐。年少时贝多芬就开始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他十一岁开始在戏院乐队工作,十三岁时成为大风琴手。
1787年,他最亲密的人——他的母亲因为肺病去世。在1789年9月写给沙德医生的信中,他哀伤地回忆道:“她是那样仁慈,值得我爱戴。我最好的朋友啊,我学会喊‘母亲’这样甜蜜名字时,我简直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了肺病,原本忧郁的他变得更加痛苦忧愁。
母亲去世后,因为父亲酗酒严重,贝多芬只能一个人操持家庭,供养两个兄弟。他在波恩的布罗伊宁家找到了他亲情的依靠,贝多芬跟艾莱奥诺雷的哥哥是好朋友,艾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并领她走上了诗歌的路。他们是童年的朋友,后来艾莱奥诺雷嫁给了医生韦格勒。
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直到贝多芬去世前,他们还都一直保持着美好的友谊。
童年的悲惨并没有削减他对家乡的热爱,即使后来他不得不住到维也纳,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莱茵河是那样生动,似乎带着人性,有着自己的灵魂。而莱茵河流域中最美的地方便是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这里美丽,雄壮,温柔,莱茵河轻轻地抚摸着两岸生满鲜花的岸堤。在这里,贝多芬生活了二十年,这些美丽的景象构成了贝多芬少年时代的回忆。他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热爱,直到生命结束,他依旧盼望着能再看一眼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