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国内外碳市场基本情况和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
一、内容全面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入门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情况,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包括了解相关规定、碳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排放权交易等各个环节。力求满足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内容的需求。
二、注重实操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参考工具书,本书从碳排放权交易各环节的具体实践操作入手,为读者提供手把手式指导,内容介绍深入浅出、清晰准确,相关政策要求、技术文件一应俱全,各环节注意事项精准识别。力争达到读者易理解、易上手、易操作的效果。
三、案例详实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案例书,本书各个章节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在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等技术部分,对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各重点行业均提供了具体案例。除了详细列出计算过程、审核过程外,还提供了文件清单、不符合项列表等相关信息供读者参考。所有案例思路清晰、数据完备、过程全面、结果准确,力图将编者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展现给读者。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试点碳市场率先启动。2013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了二十四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发电、钢铁、民航、化工、水泥等十个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国家标准。
2016年,随着国内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非试点省市也陆续启动了辖区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针对辖区内年综合能耗过10000t标煤的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工作。国内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相关人员为2017年全国统一市场启动做着后的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各地将要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亟须了解我国的碳排放报告制度,掌握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流程。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也需要了解制度规则,提前做好准备。各地的核查机构需要储备熟练掌握核查方法和核查流程的核查人员。相关服务机构及其他行业企业也需要了解具体制度和规定,或可通过碳资产管理、自愿减排项目实现收益。社会各界对碳排放权交易各方面知识和经验的渴求前所未有地高涨。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尚未见到能够满足上述需求、指导实践工作的书籍。鉴于此,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倡议和组织下,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携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机构、碳核查领域学者、资深专家,合力编写了本书。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行业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贴合碳交易相关实际工作,力求能够指导实践操作。
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包含以下六章内容:
第1章为市场基础知识,概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市场体系,并简要介绍了国际主要碳市场情况和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法律法规及运行机制。
第2章为试点规则介绍,介绍了我国已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七省市的实际情况,包含管理体系、交易及履约情况、抵消机制等内容。
第3章为碳排放报告,重点关注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详细说明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政策背景、意义、技术文件、主要内容、核算方法、履约流程等内容,随后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了难点解析。
第4章为碳排放核查,解析了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的流程和要求,并对已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案例讲解。
第5章为碳资产开发,阐述了如何将建设项目开发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介绍了其意义、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资格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也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提供了案例解析。
第6章为碳资产管理,介绍了企业如何实施碳资产管理、进行碳资产交易,以及企业可以使用的各种碳金融工具。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
(1)内容全面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入门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情况,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包括了解相关规定、碳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排放权交易等各个环节。力求满足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内容的需求。
(2)注重实操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参考工具书,本书从碳排放权交易各环节的具体实践操作入手,为读者提供手把手式指导,内容介绍深入浅出、清晰准确,相关政策要求、技术文件一应俱全,各环节注意事项精准识别。力争达到读者易理解、易上手、易操作的效果。
(3)案例翔实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案例书,本书各个章节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在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等技术部分,对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各重点行业均提供了具体案例。除了详细列出计算过程、审核过程外,还提供了文件清单、不符合项列表等相关信息供读者参考。所有案例思路清晰、数据完备、过程全面、结果准确,力图将编者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全面展现给读者。
本书是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及江苏省信息中心、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北京华通三可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参编单位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所有编写人员的辛苦写作,特别感谢曾经担任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副主席、现任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首席气候变化专家的吕学都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本书作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010-4165031 info@peacecarbon.com。
编者
2016年10月
孟早明,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4年开始从事可再生能源咨询、碳交易研究和碳减排项目管理,从业12年。先后在两家国际机构工作,从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管理,2010年3月联合创办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及碳核查业务运营管理。曾经担任过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发展中国家碳交易援外培训、北京环境交易所碳金融培训班以及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发改委组织的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能力建设培训班碳资产开发管理特邀讲师。
第1章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1
1.1 碳排放权交易基本知识 1
1.1.1 碳排放权交易产生的背景 1
1.1.2 碳交易基本原理 3
1.1.3 碳交易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类型 4
1.2 国际碳市场 6
1.2.1 配额市场 6
1.2.2 项目市场 25
1.3 国内碳市场 31
1.3.1 国家层面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31
1.3.2 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机制 37
第2 章 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市场 47
2.1 碳交易试点体系 47
2.1.1 政策法规体系 47
2.1.2 配额管理 53
2.1.3 报告核查 62
2.1.4 市场交易 66
2.1.5 激励处罚措施 68
2.2 碳交易试点交易及履约情况 68
2.2.1 配额交易量及价格 68
2.2.2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量及价格 70
2.2.3 履约情况 71
2.3 碳交易试点抵消机制 73
2.3.1 抵消比例要求 73
2.3.2 项目类型及地域限制 74
2.3.3 项目的时间要求 75
第3 章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77
3.1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定义和政策背景 77
3.1.1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定义 77
3.1.2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政策背景 77
3.2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意义 79
3.3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的技术文件 81
3.3.1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81
3.3.2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国家标准 90
3.3.3 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补充数据核算与报告 99
3.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主要内容 102
3.4.1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102
3.4.2 温室气体排放量 103
3.4.3 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 103
3.4.4 排放因子数据及其来源 104
3.4.5 其他希望说明的情况 105
3.5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105
3.5.1 燃料燃烧CO2 排放(E燃烧) 105
3.5.2 生产过程CO2 排放(E过程) 108
3.5.3 温室气体排放扣除量(R扣除) 109
3.5.4 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的CO2 排放(E电和E热) 111
3.6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履约流程 113
3.7 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 114
3.7.1 共性问题 114
3.7.2 钢铁行业 117
3.7.3 电力行业 119
3.7.4 建材行业 122
3.7.5 造纸行业 124
3.7.6 化工行业 125
3.7.7 有色行业 125
3.7.8 石化行业 126
3.7.9 航空行业 127
第4 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 128
4.1 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8
4.2 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方核查流程 129
4.2.1 核查准备 130
4.2.2 文件评审 131
4.2.3 现场核查 132
4.2.4 核查报告编制 134
4.3 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方核查要求 140
4.3.1 基本情况的核查 140
4.3.2 核算边界的核查 141
4.3.3 核算方法的核查 142
4.3.4 核算数据的核查 142
4.3.5 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的核查 145
4.4 核查案例 146
4.4.1 钢铁行业 146
4.4.2 电力行业 163
4.4.3 建材行业 174
4.4.4 造纸行业 188
4.4.5 化工行业 201
4.4.6 有色行业 214
4.4.7 石化行业 220
4.4.8 航空行业 231
第5 章 碳资产——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238
5.1 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简介 238
5.1.1 CCER及CCER项目定义 238
5.1.2 CCER项目与一般商业性项目的异同 238
5.2 开发CCER 碳资产的意义 240
5.3 CCER 项目开发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 241
5.3.1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42
5.3.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43
5.3.3 碳交易试点CCER抵消机制支持文件及规则 246
5.3.4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 247
5.3.5 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247
5.3.6 CCER交易平台 248
5.3.7 CCER审定和核证机构 250
5.4 CCER 项目资格条件及类别 252
5.5 CCER 方法学 253
5.5.1 方法学定义及作用 253
5.5.2 方法学构成 253
5.5.3 备案方法学及适用领域分析 254
5.5.4 新CCER方法学开发流程 257
5.6 CCER 主要项目类型 258
5.7 CCER 项目开发流程与周期 259
5.7.1 项目设计 260
5.7.2 项目审定 260
5.7.3 项目备案 262
5.7.4 项目实施、监测和报告 263
5.7.5 项目减排量的核查和核证 263
5.7.6 减排量交易 266
5.7.7 CCER项目开发周期及各方职责 270
5.8 CCER 项目开发成本及合作模式 273
5.8.1 CCER项目开发成本 273
5.8.2 CCER项目合作模式 273
5.9 CCER 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74
5.10 CCER 项目开发案例 276
5.10.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76
5.10.2 风电场项目 277
5.10.3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278
5.10.4 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项目 279
5.10.5 生物质能热电工程 281
第6 章 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 290
6.1 碳资产管理 290
6.1.1 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的定义 290
6.1.2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驱动因素 291
6.1.3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关键要素 292
6.1.4 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应对策略 293
6.1.5 非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应对策略 304
6.2 碳金融 307
6.2.1 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定义 307
6.2.2 碳金融产品及其作用 307
6.2.3 碳金融案例 310
参考文献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