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了有关研究背景、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及过程等基本情况;其次分别详细阐明了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历史上发生的典型旱涝事件;再次就不同平原的近几十年的降水特性、旱涝演变趋势等旱涝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不同平原的旱涝成因,评价了旱涝造成的影响;最后,以整个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进行了旱涝集合特性的辨析,阐释了旱涝集合应对的战略需求,针对汾渭平原各自旱涝特性、趋势、影响以及区域集合特性和管理现状,提出了汾渭平原集合应对的措施,给出了区域战略应对建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汾渭平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京津唐地区的电力供应和国家的能源、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汾渭平原旱涝事件频发,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旱涝事件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灾害程度和损失也呈加大趋势。研究制定汾渭平原旱涝事件的集合应对战略,成为破解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
本书以王浩院士负责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为依托,凝聚了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水文水资源、气象、农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在该区域的战略思考以及一些学者大家的指导意见。本书响应了国家在汾渭平原保障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晋陕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用水、促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以及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水资源安全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需求,是该项目第七课题“汾渭平原旱涝集合应对研究”的战略总结。
本书系统汇聚了“汾渭平原旱涝事件集合应对研究”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共分7章,按照内容划分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1部分即第1章,概述研究背景与总体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过程,并介绍主要研究成果;第2部分包括第2-3章,梳理汾河平原概况及历史典型旱涝事件,并对汾河平原早涝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第3部分包括第4~5章,梳理渭河平原概况及历史典型旱涝事件,并对渭河平原旱涝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第4部分即第6章,在分析旱涝集合特征和集合应对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汾渭平原早涝集合应对战略:第5部分即第7章,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古贤水库工程、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地下水战略储备等措施建议。
本书是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2012-ZD-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5229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9207)、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109222和51209170)以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3DFG70990)的共同资助下,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以及河北工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完成,具体人员如下:第1章,刘家宏,栾清华,朱记伟;第2章,邵薇薇,刘家宏,黄昊,张君;第3章,毛晓敏,白亮亮,邵薇薇,黄吴,陈根发,刘家宏;第4章,朱记伟,孙文娟,姜仁贵,徐小钰,陈根发,杨柳,肖瑜;第5章,朱记伟,白亮亮,毛晓敏,朱婷,杨柳,王海潮,陈根发;第6章,栾清华,刘家宏,汪妮,孙文娟,李悦,朱婷;第7章,刘家宏,毛晓敏,王海潮:附图,付潇然,徐小钰,张海行。
特别指出,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山仑院士、康绍忠院士、李佩成院士以及西安理工大学解建仓教授在本书编著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亲临现场并给予耐心指导;负责其他分课题的各位院士以及参加专家咨询会的学术泰斗们为本书成稿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编著成员在进行实地调研和踏勘时,得到了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陕西省水利厅等部门及其下属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总体思路1
1.2技术路线4
1.3主要研究成果6
第2章汾河平原概况及历史典型旱涝事件8
2.1自然概况8
2.2社会经济概况11
2.3历史典型旱涝事件16
第3章汾河平原旱涝特征及影响分析24
3.1降水特性分析24
3.2旱涝演变趋势33
3.3旱涝归因分析42
3.4旱涝影响分析45
第4章渭河平原概况及历史典型旱涝事件64
4.1自然概况64
4.2社会经济概况68
4.3历史典型旱涝事件84
第5章渭河平原旱涝特征及影响分析104
5.1降水特性分析104
5.2旱涝演变规律118
5.3旱涝归因分析134
5.4旱涝影响分析137
第6章汾渭平原旱涝集合应对战略170
6.1旱涝集合特征170
6.2集合应对的战略需求174
6.3旱涝应对现状及问题181
6.4集合应对的战略措施198
第7章结论与建议226
7.1主要结论226
7.2战略建议227
参考文献229
附图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