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和因漏水造成的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各地相继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地下管线数据。
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和提高治理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形成一系列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地理国情信息常态化监测与服务提供理论、技术方法与人才队伍支撑。根据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的“三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统计分析指南》的要求,将地理国情普查和地下管线普查数据结合起来,开展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为城市规划发展与安全应急服务,符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的“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总体要求,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更好地为有关行业、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安排,是一种可持续的、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设施规划决策仍然处于粗放阶段,感性判断的成分较重,模糊性较大。开展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工作,构建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地下管网承载力、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综合分析,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设施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有效避免城市地下空间设施规划与建设的盲目性以及无序的高强度开发。
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书从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地下管网承载力,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运用管线占压、管线净距、管线排列顺序、管线空间布置、管线埋设深度、管线穿越等指标进行了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评价研究。地下管网承载力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书针对不同管网构建了不同的承载力指标体系,地下管网承载力是各类管网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是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从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限制分区和资源容量等方面进行了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本书从理论研究到实例验证,基本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属于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是后续章节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第4~7章)是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源及其处理技术、基本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和辅助分析系统;第三部分(第8~9章)为应用案例,结合试点区域进行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实例分析,验证了本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本书由王泽根提出内容框架,并完成统稿工作,由陈勇、甄艳和唐翼德共同完成审稿工作。各章撰写工作如下:第1~2章由王泽根完成;第3章由甄艳完成;第4章由陈勇、李晓静完成;第5章由唐翼德、徐万明完成;第6章由李胜、胡本刚完成;第7章由吴思、杜凯完成;第8章由陈勇、刘琦完成;第9章由王泽根、陈勇、甄艳、唐翼德完成。此外,王明洋、陈小平、张金花、张芳、何露露、杨艳梅、高颖、罗洁滢、王云、毛世科、邓才华、邓勤、王海旭、冯春森、仲明建、刘国、刘建勋、陈济才、彭伟、杨巍、丁登榜、强力、陈刚、张帆、方涛为本书的数据处理、技术试验与分析、图表处理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本书为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方案,为其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希望为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决策、建设、运营维护和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本书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深入开展及其数据综合应用的探索,希望将测绘地理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应用引向更深入的层次中。由于作者理论和技术水平所限,所提方案未必严密、有效,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够通过作者的工作,引发部分科技人员对测绘地理信息动态化应用、地理国情监测深入应用的思考和研究,就是作者之大幸了。
本书得以成稿,首先感谢《地下管线监测和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项目组所有成员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协同工作,难以完成本书的撰写。还要感谢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下管线勘测工程院、四川省地理国情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对本书相关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地下管线专家陈法勇高级工程师对本书稿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书的出版也感谢科学出版社罗莉编辑的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