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上篇推拿学基础、中篇成人推拿学和下篇小儿推拿学,共七章。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本教材第二版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之一,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本科生推拿学课程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推拿学教材以及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本教材编委会是由全国十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推拿专家组成。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国内目前和以往使用过的多个版本的推拿学教材,借鉴了全国各地的推拿临床经验,收集了推拿文献和科研成果。编写时注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兼顾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特点和环境,对推拿总论、推拿功法、经络腧穴、成人推拿手法、手法操作练习、常见病治疗、小儿推拿等内容作了系统的介绍。
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因此,在学习推拿学时应注重推拿手法的练习和操作。第二版教材的内容紧扣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要求,确定了教材的编写内容,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本教材包括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上篇为推拿学基础,对推拿学概述,推拿发展概况、作用机理、治则与治法、常用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和禁忌证,推拿功法和经络腧穴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中篇为成人推拿学,介绍了成人推拿手法,手法操作练习,骨伤科疾病及内、外、妇、五官科疾病的推拿治疗,此外,还增加了诸如纤维肌痛综合征和耳石病等新的疾病。下篇为小儿推拿学,系统地介绍了小儿推拿概述、推拿手法、特定穴位和常见病治疗。为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外的推拿现状。第二版教材特邀请了日本东京的孙维良教授(原天津中医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柯战兵教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匹兹堡Chatham University Physician Assistant Program的李硕女士,分别撰写了中国香港地区推拿、日本推拿和美国推拿概况,分别在附篇一中进行介绍;在附篇二中介绍了自我保健推拿、浴足保健推拿。第二版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符合临床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外,第二版教材还增加了数字化资源内容(见书中二维码),以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教材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可以作为自学或参考内容。
教材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读物,具有时限性;加之编委会成员来自不同院校,受到不同教育背景和学术流派的影响,以及自本教材第一版出版后,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编写人员出现变动等,使得第二版教材部分内容与第一版有所差异,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院校在使用过程中给予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目录
总序
第二版前言
上篇 推拿学基础
第一章 推拿总论 3
第一节 推拿学概述 3
第二节 推拿发展概况
第三节 推拿作用机理 7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7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7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8
第四节 推拿治则与治法 8
一、推拿治则 8
二、推拿治法 10
第五节 推拿常用检查方法 12
一、一般检查 12
二、基本检查 12
三、头面部检查 12
四、胸腹部检查 13
五、脊柱部检查 13
六、骨盆部检查 15
七、上肢部检查 16
八、下肢部检查 17
第六节 推拿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20
一、推拿的注意事项 20
二、推拿的禁忌证 21
第二章 推拿功法 23
第一节 推拿练功的作用 23
一、预防保健,益寿延年 23
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23
三、扶正祛邪,疗伤祛病 23
四、调理脏腑,疏通经络 2
第二节 推拿练功的要领 25
一、身体的调节 要领 25
二、呼吸的调节 要领 25
三、意念的调节 要领 26
四、应以松静入手 26
五、练习注意事项 26
第三节 常用功法 27
一、少林内功 27
二、易筋经 37
第四节 其他功法 42
一、抓坛子 42
二、抛沙袋 43
三、拧棒子 43
四、卷吊砖 43
五、铁牛耕地 43
六、揉铁球 44
七、握力器 44
第三章 经络与腧穴 45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45
一、经络 4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第二节 常用腧穴 51
中篇 成人推拿学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 59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59
一、一指禅推法 59
二、法 61
三、揉法 62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62
一、摩法 62
二、擦法 63
三、推法 64
四、搓法 64
五、抹法 64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 65
一、振法 65
二、抖法 65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66
一、按法 66
二、点法 66
三、掐法 67
四、拨法 67
五、捏法 67
六、拿法 68
七、捻法 68
八、踩跷法 68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68
一、拍法 69
二、击法 69
三、弹法 70
四、啄法 70
五、合掌指击法 70
第六节 运动关节 类手法 71
一、摇法 71
二、拔伸法 72
三、扳法 74
第七节 中国脊柱推拿 74
一、概述 74
二、中国脊柱推拿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75
三、颈部脊柱推拿手法 75
四、胸部脊柱推拿手法 77
五、腰部脊柱推拿手法 78
第五章 手法操作练习 80
第一节 仰卧位 80
一、头面部操作程序 80
二、胸部操作程序 81
三、腹部操作程序 82
四、上肢部操作程序 82
五、下肢前侧操作程序 83
第二节 俯卧位 83
一、颈肩部手法程序 83
二、腰背部手法程序 84
三、下肢后侧部手法程序 85
第三节 坐位 85
一、头部手法程序 85
二、颈项部手法程序 86
三、肩背部手法程序 86
第六章 常见疾病治疗 88
第一节 骨伤科疾病 88
一、落枕 88
二、颈椎病 89
三、胸椎小关节 紊乱症 91
四、斜方肌筋膜炎 92
五、冈下肌筋膜炎 93
六、小圆肌筋膜炎 94
七、肩关节 周围炎 95
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96
九、喙突炎 97
十、肱骨外上髁炎 98
十一、旋后肌综合征 99
十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 100
十三、腕管综合征 101
十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02
十五、屈指肌腱鞘炎 103
十六、髋关节 滑膜炎 104
十七、梨状肌综合征 105
十八、臀中肌筋膜炎 106
十九、阔筋膜张肌筋膜炎 107
二十、臀上皮神经损伤 108
二十一、股外侧皮神经炎 109
二十二、膝关节 内、外侧副韧带扭伤 110
二十三、膝关节 创伤性滑膜炎 112
二十四、膝关节 退行性骨关节炎 113
二十五、踝关节 扭伤 114
二十六、跟痛症 116
二十七、急性腰扭伤 117
二十八、腰背筋膜炎 118
二十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119
三十、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 121
三十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22
三十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123
三十三、强直性脊椎炎 124
三十四、外伤性截瘫 126
第二节 内、外、妇、五官科疾病 127
一、头痛 127
二、眩晕 129
三、不寐 130
四、高血压 131
五、感冒 132
六、咳喘 133
七、胃痛 134
八、胃下垂 135
九、胁痛 136
十、呃逆 137
十一、腹泻 138
十二、便秘 139
十三、肥胖症 140
十四、癃闭 141
十五、遗精 143
十六、阳痿 144
十七、中风后遗症 145
十八、消渴 146
十九、郁病 147
二十、慢性疲劳综合征 148
二十一、痿病 149
二十二、痛经 151
二十三、月经不调 152
二十四、慢性盆腔炎 153
二十五、绝经期综合征 154
二十六、产后身痛 156
二十七、乳痈 157
二十八、乳癖 158
二十九、近视 159
三十、斜视 160
三十一、鼻炎 161
三十二、乳蛾 161
三十三、失喑 162
三十四、纤维肌痛综合征 163
三十五、耳石病 165
下篇 小儿推拿学
第七章 小儿推拿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一、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169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69
三、小儿推拿特点 170
第二节 推拿手法 170
一、推法 170
二、揉法 171
三、按法 172
四、摩法 172
五、掐法 172
六、捏脊法 173
七、运法 174
八、捣法 174
第三节 特定穴位 174
一、头面颈项部穴位 174
二、胸腹部穴位 177
三、腰背骶部穴位 180
四、上肢部穴位 182
五、下肢部穴位 191
第四节 常见病治疗 194
一、腹泻 194
二、便秘 195
三、呕吐 196
四、发热 197
五、咳嗽 198
六、厌食 199
七、疳积 200
八、腹痛 201
九、夜啼 202
十、惊风 204
十一、流涎 205
十二、鹅口疮 206
十三、遗尿 207
十四、脑性瘫痪 207
十五、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210
十六、先天性髋关节 脱位 211
十七、臀肌挛缩 212
十八、小儿肌性斜颈 213
十九、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214
二十、生长痛 215
附篇一 中国香港地区及美国、日本推拿概况 217
第一节 中国香港地区推拿概况 217
一、中国香港地区按摩与推拿 217
二、中国香港地区推拿教育和培训 217
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推拿按摩行业的规管 218
四、中国香港地区推拿现状 218
第二节 美国推拿概况 218
一、美国的推拿 218
二、美国按脊教育和前景 219
三、美国推拿现状 219
第三节 日本推拿概况 219
附篇二 221
第一节 自我保健推拿 221
一、头面部保健 221
二、颈肩部保健 222
三、躯干部保健 222
四、上肢保健 223
五、下肢保健 22
第二节 浴足保健推拿 225
一、浴足特色疗法 225
二、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226
《推拿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
第二节 推拿发展概况
推拿是人类掌握最早的医疗方法之一,是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对伤痛的本能自我防护的产物。人们为了减轻或缓解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按摩或拍打损伤病痛部位及其周围部位。当使用这些本能的推拿手法使疼痛缓解后,人类逐渐体会或认识到某一种手法的作用,并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形成原始的推拿经验。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使得原始本能的推拿行为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从单个或某几种手法发展到多个手法的运用,手法的种类也日渐丰富,成为古代的推拿医术。我国在上古神农时代就已经运用按摩技术治疗疾病,而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也是如此。
,
我国按摩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拊”“摩”“搔”等按摩手法的名称。《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就是古代殷商地,现今河南安阳一带。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学成就的《引书》,介绍了几种推拿方法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如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以及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介绍了10余种按摩手法以及药摩和膏摩,其中以摩法运用记载最多。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就是秦汉时期成书的。《内经》记载了很多按摩方面的内容,如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称——按摩,阐述了按摩手法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按摩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膏摩的使用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到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和导引等疗法并列。介绍了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和膏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手法“救自缢死”的操作方法,其急救手法包括了胸外心脏按摩术、按腹人工呼吸法、颈椎牵引、四肢关节屈伸法等。对此急救手法的评价是“此法最善,无不活也”,由此可见,这套急救手法的成熟与有效。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救治自缢死的最早文献记载。
魏晋隋唐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推拿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按摩有了明确的治疗范围,膏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始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一职,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按摩医师有了系列职称。按摩教育步入正轨,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据《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到了唐代,按摩科设置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是教学人员;按摩生15人,为在校学生;在按摩师和按摩生之间增加了按摩工这一层次,人数为16人,是直接为宫廷服务的推拿临床人员。隋唐时期按摩科的设立,统一了以前对手法医学的混乱命名。诸如按跷、消摩、案扤和按蹻等手法医学的异称都已被“按摩”这一称谓所取代,按摩成了手法医学的法定名称。隋唐时期按摩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外台秘要》说:“如初得伤寒一日,若头痛背强,宜摩之佳”。《诸病源候论》说:“……相摩拭目,令人目明”。《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方》说:“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隋代太医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大量的自我推拿手法,其中对摩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对当时的按摩疗法与按摩养生法也作了总结。书中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儿科疾患的推拿治疗,特别是膏摩法的应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保存了前人诸多的推拿资料,如记载了许多脊柱推拿手法和脊柱按压工具,将脚掌背屈拉长小腿后部肌群,以使痉挛的肌肉放松;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挼腹通便法;等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该书首次将推拿手法系统的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这对正骨手法和骨伤科推拿学派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宋金元时期,推拿临床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按摩治疗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虽然宋代太医院取消了按摩专科,但按摩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圣济总录》中明确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在临床上的应用。该书还记载了许多膏摩方,以及用中指熨目法和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开推拿治疗眼疾之先河。对于“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人臼,遂致磋跌者”,强调用按摩手法复位;对骨折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儒门事亲》介绍了按摩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手法助产在宋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成书于1098年的《十产论》最早描述了因异常胎位引起的各种难产以及各种相应的矫正异常胎位的按摩手法,特别是首次介绍了治疗胎位异常之难的转胎手法。这些发展使得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疗效。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自身体重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即以身体下坠力来替代拔伸手法,如髋关节脱位的倒悬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宋代还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可惜均已亡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