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语言和科学思维现象,引发了当代哲学界的广泛关注、思考和争议。《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从元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科学隐喻的本质、结构、特征、功能及意义进行了考察。作者试图在一般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理论与科学隐喻问题研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指出隐喻分析代表了科学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也可能会引领未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师生、哲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该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在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广泛兴起的基础上,对科学隐喻的专门研究也自然而又必然地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隐喻分析的方法正在卓有成效地移植到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研究范式。本书以隐喻研究的一般理论,尤其是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相关成果为基本依据,试图在隐喻理论与科学隐喻之间建立一种稳定而理性的连接,着重突出并强调科学隐喻的本质、结构、特征、功能及其意义。
本书包括绪论、五章系统性论述、结束语及附录。
绪论对科学隐喻的渊源,即一般隐喻及其研究史进行了梳理。为科学隐喻问题的提出准备了必要的铺垫工作:探讨了一般隐喻的意义问题,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隐喻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描述,同时引证了经典工具书和哲学著作中所给出的正式定义,并给出了必要的分析和评价;对隐喻研究的简要历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意在揭示隐喻研究历史的内在逻辑线索,展现了人类对于隐喻认知和反思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引入了所要集中探讨的主题——科学隐喻,描述了科学隐喻在历史上被遮蔽的原因及其凸显的历史条件,介绍了科学隐喻研究在20世纪的滥觞及其兴盛。
第一章为“科学隐喻的本质”。首先,考察了科学隐喻的实存性问题,对于数学隐喻、物理学隐喻、化学隐喻及生物学隐喻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证明科学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是非常普遍地、深刻地存在着的;其次,从科学隐喻的产生、内涵、运作机制等方面对科学隐喻的本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科学隐喻本质上是科学共同体所运用的一种理性的、对话性的、特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工具;最后,较为详细地比较和分析了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科学模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后两者实际上都具有隐喻性。
第二章为“科学隐喻的结构”。科学隐喻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从语言学层面来看,科学隐喻呈现为一种科学语言形态;从概念认知层面来看,科学隐喻呈现为一种科学概念形态;从思维运作层面来看,科学隐喻呈现为一种独特的科学思维和推理形态。科学隐喻整体结构的意义在于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其中,处于认知层面的隐喻概念是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中介:隐喻思维透过隐喻概念构成隐喻语言的内核,隐喻语言则通过其所表征的隐喻概念的组合体现一定的隐喻思维的意向性与特征,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理解科学隐喻的结构必须要从这三个层面上综合地加以把握。首先,本章分析和描述了科学隐喻的语言学结构,指出科学隐喻是以语形构造为基本载体、语义映射为本质、语用选择为生成方式的语境统一体;其次,本章从概念隐喻和根隐喻两个层次对科学隐喻的概念认知结构进行了说明;最后,本章从人类所固有的涉身推理模式和社会文化建制的影响两方面阐述了科学隐喻的思维运作结构。
第三章为“科学隐喻的特征”。首先,本章从科学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本质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逻辑、真值的模糊逻辑,以及推理的不明推论逻辑等方面对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次,本章从开放性、曲折性和辩证性的角度对科学隐喻的指称特征进行了描画;最后,本章归纳了科学隐喻在科学理论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特征:在科学理论的构造方面,科学隐喻具有鲜明的意向性特征;在科学理论的解释方面,科学隐喻具有强烈的语境化特征;在科学理论的发展方面,科学隐喻具有显著的动力学特征。
第四章为“科学隐喻的功能”。科学隐喻的功能是由其特殊的本质、结构和特征所决定的。从科学隐喻运作的整体性角度来看,科学隐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主要涵盖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面:在认识论方面,科学隐喻发挥着认知启示、认知经济、认知构造及认知范型的作用;在方法论方面,科学隐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科学理论发明、科学理论表征、科学理论解释及科学理论交流等环节。科学隐喻这些不同方面的功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重叠的,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统一的。
目录
前言 i
绪论 001
第一章 科学隐喻的本质 030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案例 030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本质 042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关联 057
第二章 科学隐喻的结构 067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语言学结构 067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概念认知结构 079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思维运作结构 086
第三章 科学隐喻的特征 091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091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指称特征 104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理论特征 108
第四章 科学隐喻的功能 121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认识论功能 121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功能 126
第五章 科学隐喻的意义 137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修辞学意义 137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哲学意义 144
结束语 156
参考文献 163
附录科学隐喻与科学哲学——丧国科学哲学家玛丽·海西教授访谈录 176
《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
一、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
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哲学家中颇有争议,主要是关于这两种科学思维工具哪种更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问题。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隐喻更为根本,因此是科学类比的基础,如李醒民等;还有的科学哲学家则持相反意见,如玛丽·海西认为,科学隐喻是基于某种事先已经存在的相似性的,因此,类比比隐喻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地位。《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赞同前一种观点,理由如下所述。
1.科学类比的意义与特征
“类比”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本义为“比例”。类比的目的在于指出两个不同对象或不同领域之间关系的相似性,具体来说就是,A与B之间的关系正如C与D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于类比推理的使用远比利用抽象概念进行的纯粹形式化推理早得多,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当中,通过类比方法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例如,西方哲学之父泰勒士最早用一个类比描述了他所理解的宇宙图景:大地漂浮在水上,正如一片木头漂浮在水上一样。《牛津哲学词典》指出,简单来说,类比就是对某物类似于另一物的一种考虑。由于语词的类比扩展方式就是一个语词对于类似事物的涵盖,因此,类比推理的本质特征在于:既然事物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类似的,那么,它们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是相互类似的。在哲学史上,著名的对于他人心智存在的论证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论证:如果A像B-样行动,而B在做X行动时具有Y精神状态,那么通过类比可知,A在做X行动时可能同样具有Y精神状态。
从纯粹形式的意义上来看,类比所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中特定个体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的,或者至少是可比较的,这种结构上的同一无须质料上的同一。也就是说,不同领域中的个体对象无须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例如,电子和行星的运动都取决于某种吸引力,这是它们之所以分别环绕原子核和太阳运动的原因。显然,这两种作用力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即分别产生于静电作用和重力作用。但是,尽管电子和行星在成分、特征和属性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环绕特定的中心运动方面却是可比较的。
科学理论的陈述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类比推理和说明。从本质上来说,类比是一个映射的选择结构,它映射了知识的背景域到目标域的转换。类比的说明首先应当在类比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目标对象域和背景来源域之间进行区分。对象域是科学家试图加以解决或解释的概念或问题,而来源域则是科学家用来理解对象或者是向理论受众解释对象的、借自另一领域的概念或“片断知识”。类比的过程即是将来源域的特征描绘为对象域的特征的典型的隐喻思想的应用。通过这种隐喻性的类比描述,就有可能发现对象的新特征。
例如,当卢瑟福试图理解原子的结构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卢瑟福类比”:把太阳系作为来源域,这相当于隐喻的喻体;把原子作为对象域,这相当于隐喻的本体;把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观念用来描述原子,这相当于隐喻映射,从而论证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不言而喻,这一类比的提出直接导致了人类知识的重建,促发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科学类比这种由于对当前问题缺乏直接答案,而有意或无意地从一个领域汲取知识用到另一个领域、填充相关知识空白的情形,正是科学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隐喻思维的结果。类比的来源域相当于隐喻喻体,目标域相当于隐喻本体,类比过程则相当于隐喻映射过程。正如隐喻映射有其基础,即喻体与本体的某种“开放的”相似性,类比也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之上。新的理论和假说是通过与相关或具有某种程度相似性的领域进行类比而产生的,这一“相关领域”乃是一个科学类比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类比是以隐喻思维为基础的,或者说“类比仅仅是对隐喻结果的一种描述”,“隐喻产生了类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