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介绍了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包括物流的基本概念和活动,企业物流的构成,供应链,物流需求预测与网络规划,库存控制和物流运输决策,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物流的发展趋势等本次为更版。
物流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初起源于美国,当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为了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而进行的一系列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使用的是 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意为实物配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后勤组织运用了一套科学方法,成功地将各种战略物资及时准确地送至全球各地,为美军实施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这套方法在军事上被称为logistics(后勤)。战后,这套后勤补给的方法经发展,运用在企业的采购、生产与销售的业务流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PD的概念也逐渐被 logistics取代。Logistics的含义已从以往的后勤概念拓展为现代的物流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包含运输、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诸环节的物流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覆盖最广泛的产业。
进入21世纪,企业间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方面的竞争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企业在生产领域内进一步挖掘“利润生长点”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将眼光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而在服务领域,现代物流服务尤其令人关注,因为高效合理的物流能通过对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的改善和协调,对企业增强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改善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大大节约时间和财力,更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持,并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许多因素预示着下一个十年对于物流经理来说,必定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多数公司在成熟的市场中相互竞争的事实、公司对建立客户忠诚度的希望以及人们对物流成本和资产对公司赢利的影响的认识,已经导致高层管理者提高了对物流在实现股东价值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此外,供应货源、生产、需求和竞争的全球化已经使高层管理者对物流的兴趣不断增加。物流专业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成功地迎接这些挑战、充分抓住面临的机遇,物流经理人员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
有鉴于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决定组织编写一套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材。本册《现代物流管理》是这套系列教材之一。
本教材有两个明确的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企业,或企业的延伸——供应链,明确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立足点是管理,明确物流管理是对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优化的过程。本书的适用面较为广泛,除了主要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使用外,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和相关企业人员的培训使用教材;对于有志于开拓物流业务的工商企业的业务和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仓储等公司及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人员来说,同样是一本可以丰富物流专业知识的参考书。
为了使本书的结构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编者兼收并蓄在本书中引用了不少文献作者的观点,为尊重作者起见,参考的主要文献列于书后,并借此机会向这些文献作者表示诚挚谢意。本书第二版由赵刚、周鑫、刘伟、笪如芬和贝斐编写,赵刚任主编。第二版除了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修订、删改以外,还新增了两章内容: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这两各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前景看好。作者致力于使本书正确并努力反映物流管理的最新知识,但由于限于教材的篇幅,以及时间、学识水平和经验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业内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再版时吸收采纳。
赵 刚
2015年8月于上海
赵刚,1957年生。教授,博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航运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航运现代化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优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有研究成果。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航海》等核心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1.1 物流的定义及作用
1.1.1 物流的定义
关于物流的定义,目前国际和各国的表述不一,在此我们列出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1)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它对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货物流和货物储存、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2)1981年日本日能综合研究所在《物流手册》上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由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流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的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ILS:the 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有效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的需求。
(3)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 ELA)1994年发表《物流术语》(Terminology in Logistics),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4)我国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定义为:“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1.1.2 物流的宏观认识
1. 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隔离”
生产、消费、流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三大主要形式。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多种意义上的“隔离”,流通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搭起了一座通畅的桥,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物流主要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空间和时间的隔离,同时也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信息和某些功能的隔离,属于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隔离”主要指以下几种:
(1) 社会的隔离
社会的隔离也称为所有权的“隔离”,它是指生产商品的人们和需要商品用以消费的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隔离。
在这里,生产者把所有权通过贸易转让给消费者,消费者得到这种所有权,可以解决所有权的隔离。如汽车工厂生产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汽车,但是只要那些汽车仍在工厂内,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就不会体现出来,直到需要者将汽车买下驾驶着,才开始体现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这就是所谓通过流通来实现所有权的效用。而承担这种效用实现任务的,是“交易流通”,也叫“商业流通”,简称“商流”。
(2) 空间的隔离
空间的隔离是指生产商品的场所和消费场所的不同而产生的隔离。
生产场所,特别是建厂地可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在产地建厂,其二是在消费地建厂。
所谓在产地建厂,就是在原料出产地建厂。如炼钢厂建立在铁矿石出产地,这样可大大降低铁矿石的运费。
所谓消费地建厂,就是在商品消费地附近建立工厂。如啤酒工厂,就不选择在生产啤酒原料的农村(大麦原料产地)建厂,而选择在啤酒的主要消费地的大城市近郊建厂,否则,啤酒在农村装瓶,重量大增,产品的运费也随之增加。为了降低产品的运费,应选择在消费地的附近建立工厂。
此外,当经济向国际化发展时,也会给上述原料补充、产品供应的模式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日本的钢铁业,所需要的原料并不依靠国内生产的铁矿石和煤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日本钢铁业发展和规模),而是从遥远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进口,并在沿海建立工厂以减少运费。
像这种为解决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在地区和空间的隔离而进行的原料或/和产品的运输,就是物流的一项重要活动。运输创造的效用称为空间效用。
(3) 时间的隔离
所谓时间的隔离是指生产商品的时间和使用商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例如,稻谷是集中在秋季收获的,假如一下子把它吃光,那就要出大问题了。因为到翌年收割前,人们还要继续吃粮,所以从收获到消费完毕期间,需要将稻谷储存在仓库里。
又如,空调在夏季和冬季是销售的旺季,但其生产在全年基本上是平稳的。假定全年的供求基本上是平衡的,春秋两季供大于求的余额需通过库存的调节用于夏冬两季供不应求的缺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