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书稿分为“历史背景”“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六部分,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背景、重点内容、主要观点、重要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脉络,通过专家层面的特色解读,把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理论作品,把深奥的理论诠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有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经典体现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经典著作的大众学习。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般会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对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更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因而,使青年大学生拥有一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一直是我们着力探索的重要教学科研任务。
有鉴于此,我们特邀一批高校、科研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对精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导读,并分批陆续出版。在编写中,我们强调导读著作风格的通俗性和文风的可读性,要求每本导读著作的字数控制在十万字左右(个别除外),使之介于大部头研究专著和合集之间。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的撰写,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专著,一种是把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分章节加以介绍,然后汇成一本合集。相对来讲,前者的优势是研究精深、学术性强,体例和风格主要适合专家学者,但对于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深奥,往往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后者的优势是比较集中、简明扼要,但内容较为单薄,往往会使读者感觉不解渴。因此,我们这套丛书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体例和风格,兼收上述两类导读著作的优点,从而起到积极探索的作用。
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组织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一辑十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评为优秀教材。这次推出第二辑十种,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扩展。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广大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娅,女,重庆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在《社会主义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加课题2项,参编教材等2部。
总序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写作背景
二、成书过程
三、逻辑结构
第二章 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唯物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二、唯物主义在英国的现实遭遇
三、英国资产阶级宗教倾向的缘由
四、宗教执迷难挡历史规律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贡献
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局限及其根源
四、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唯物主义的产生及意义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无产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概述
第六章 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历史意义
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根据恩格斯所言,“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他是把现代唯物主义的任务与发现历史的运动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发现历史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主观构思之中,而是着手研究历史本身。对他们而言,非常有利的条件是,19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这主要是指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1838-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不平等和政治上的根本对立,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上升到非常突出的地位。阶级斗争的凸显,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没有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反而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局面。“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由于资产阶级学说的虚伪本质,因此,他们越是极力粉饰现实问题,越是引起人们对工人运动这样的历史事实的重视。作为早期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空想社会主义也显示出它重要的理论价值。然而,由于唯心史观的缺陷,空想社会主义无法科学说明阶级斗争的事实。因为唯心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新的事实迫切需要得到科学说明,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进行新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把握住了时代条件,从新的事实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以往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经典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唯物史观的创立,一方面,“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研究历史的道路,即“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