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的编写思想,以真实的教学案例为依托,从教师熟悉的真情境引出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进而给出策略性建议。本书从案例出发,分别阐释了为什么教语文、谁在学语文、用什么教语文、怎样教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谁在教语文等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观念的变革促进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表现为个体对教学的理解,而这种对教学的理解又通过课堂教学的细节与行为表现出来。换言之,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从教学行为的细节入手,不仅可以使我们发现教师“怎样教”,更有助于我们透过教学现象去洞察教师“为什么这样教”。前者是教学的形式、技术与策略问题,后者是教学的认识、理解与意义判断问题。在职前教师培养或入职后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单纯强调前者会导致教师更多地把关注点停留在“教”上,走向技术至上,甚至带来教学过程中不明其理的简单模仿和生搬硬套;而单纯强调后者,又往往显得抽象、枯燥,似乎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事实上,二者的有效整合一直是教师培养或培训过程中人们所极力追求的。
课堂教学总是以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出现的。在这一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怎样教”的形式问题,也必然内隐着“为什么这样教”的观念问题。然而,当我们把“为什么这样教”的观念问题从真情境下的教学活动中抽取出来之后,事实上它已经没有了教学意义上的生机;当我们把“怎样教”的技术与策略问题从真实、复杂的教学活动中提取出来之后,事实上,我们也已经无从解释这些技术与策略的教学意义了。因此,回到教学活动的事实本身,置身于真情境,并以此为背景整体解释教学活动的技术、策略与观念问题,以求提高小学教师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改进其教学行为,这是本书所追求的目标。
本书力求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的编写思想,立足于教学,从教师熟悉的真情境引出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站位于高观点进行理论探讨,进而从策略的角度力求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以真实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探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在具体的观点与案例剖析中给教师以思维的碰撞和实实在在的启示,进而提升教师的课程认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提高。
第三,注重教材的学术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本书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尤其是老师们在面对这些基本内容时所产生的具体的、典型的困惑与问题,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本书的编写框架。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是:为什么教语文;谁在学语文;用什么教语文;识字、写字与词语教学;小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谁在教语文。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孙建龙副教授整体设计并进行写作、统稿和修改等工作,陈薇副教授、张凤霞副教授负责相关章节的写作、统稿与修改工作。
本书主要编写人员还有:徐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李志萍(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张晓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欧阳朝霞(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学区管理中心)、李海燕(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李玉玲(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李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孙国娇(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部分研究生贾煦天、龚竹芳、徐思思、田丽丽、阮迪、沈奕辰、王琪、田佳、刘倩,以及新疆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生徐文娇、刘洁等也参加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雪颖、徐小玲两位编辑的建议及为本书所付出的辛苦。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成果,并在书中一一注明,谨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语文教学活动复杂而充满魅力,像所有投身于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人一样,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然而,限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书中的不当和疏漏之处一定还有很多,期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