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主题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2006”明确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和定位,明确了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并将引领中国迈人制造强国行列。为了让这个十年的行为纲领切实付诸于行动,实现它的预期目标,还需要深入研究政府要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且能够提供怎样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支持制造强国战略的财税政策研究》的出发和落脚点即使试点为这一问题寻求答案。
自18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开启以来,制造业就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国家兴旺强盛的根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逐渐建成了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构成了全球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也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产能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科技含量、产业的附加值等方面,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中国正逐渐失去低制造业成本的竞争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创造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向新型化制造业升级转型。
新的制度、要素、国际和技术条件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有利制度环境,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体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成为中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以TPP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形成将促进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布局和竞争优势的重构,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供给的结构性变化要求中国的工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和定位、对工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对政府在促进工业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和措施、对财政税收政策如何支持装备制造业提升竞争力以及作用机制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政策意义。
本报告主要侧重于,一是明确未来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和定位,二是分析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三是探讨政府在推动制造业强国战略中的作用和措施,四是研究健全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五是提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安排。
本报告的作者还有江飞涛、何强、程瑜、张鹏、于树一、刘新波、蔡宏宇。此外,闫坤和于树一同志对书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和最后统稿,感谢各位作者的智力贡献!本书的撰写和出版还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工信部的资助,特别是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本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改正。
闫坤(曾用名:阎坤),1964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己出版专著“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等6部,合著“公共支出理论前沿”等13部,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并荣获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财政部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度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一等奖、财政部“中国财政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专题论文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与财政理论。
第一章 理论综述及对<中国制造2025)的述评
一 研究意义
二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学与财政学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后发优势与生产力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四)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理论
(五)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支持
三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制造业与财政税收关系的理论综述
第二章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中国制造2025》总体思路
(二)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总体思路的完善
二 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一)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二)制造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进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增强
(四)制造业体系相对完备
(五)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具备全球竞争能力
(六)产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七)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水平较高
(八)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国内需求
二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缺乏“制造立国”的理念,制造业文化尚待培育
(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三)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形势严峻
(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关键共性技术缺位
(六)向高端智能迈进的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七)企业负债率高,金融压力大
(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九)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
(十)制造业人才不能满足需求
第四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财税政策支持
一 全球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全球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呈现两极分化
(二)全球进入以服务型制造业为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
(三)新兴产业成为制造业投资新宠
(四)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管理发展
二 典型国家的工业革命及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德国
(二)美国
(三)日本
(四)韩国
三 国际经验对《中国制造2025》及其财税政策的启示
(一)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二)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做到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
(三)区分不同产业类型,制定针对性产业优化政策
(四)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五)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体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二)新工业革命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产业组织形态演变带来的机遇
(四)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制度红利”
(五)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六)区域间资源再配置带来的机遇
(七)“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全球化红利”
二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和土地等要素约束趋紧
(二)环境、能源资源约束趋紧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形成重大冲击
(四)技术进步和实现赶超难度不断加大
(五)全球投资、贸易秩序新格局的挑战
(六)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挑战
(七)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压力
第六章 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与政策安排
一 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
(二)重点任务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 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安排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撑与保障
(二)调整和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七章 财税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财税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装备政策缺乏操作性和执行力
(二)对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足
(三)缺乏有效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推进专业化分工的财税支持
(四)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财税支持
(五)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主辅分离缺乏财税政策推动
二 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一一产业链视角
(二)法律层面一一法规体系
(三)管理层面一一产业组织
第八章 支持制造业强国战略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 财税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框架
二 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制造业布局、集群和平台建设
(一)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的财税政策
(二)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
(三)促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发展的财税政策
三 促进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 降低装备制造业的宏观税负
五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海外投资、并购
六 建立国产化财政激励机制
七 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财政补贴力度
八 支持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的发展
九 建立支持制造业强国战略的财政政策关系矩阵
参考文献
《支持制造强国战略的财税政策研究》:
二 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事实上,导致目前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并不在财税层面,而在财税之外,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法律层面的原因,还有管理层面的原因。因为财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专注于公共领域,而不能作为产业发展的全部依靠。因此,只有在制度、法律、管理层面的问题解决好的基础上,选择财税政策应该支持的环节重点发力。
(一)制度层面——产业链视角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和逻辑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系统,这一系统由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技术链、知识链等维度构成,各个维度在相互的对接和协调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产业链的演化和产业链能力的发挥,并促进产业链升级。①
产业链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其首要作用是降低交易费用,此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优化自身。产业链具有自身的动态调整和优胜劣汰系统。处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享受产业链带。来的各种好处,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面临着被其他有更大优势的企业所取代和排挤的压力。因为产业链有自身的修正系统,总是倾向于更好的选择,实现其自身的优化。二是推动创新。在产业链的发展初期,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少,还不会形成成规模的创新局面,但随着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增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产业链的创新机制也会逐渐形成。这种创新机制体现为知识共享、文化传播,包括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分享新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为产业链整体创新与协作能力的提高,产业链变得更加稳固,甚至加强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形成产业链网络。
制造业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所涉及的所有企业单位。经过近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呈现出这三个现代化的特点: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兴起并和制造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源于制造业企业对物流、售后、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制造业产业链的下游环节。二是产品技术的开发与选择的来源多样化,由于产业链上有众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制造业企业所需的设备、部件、材料等有选择的余地,供货方产品质量也因竞争压力而提升。三是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制造业日渐普及。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耗殆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方式制造产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制造业企业将管理、科技、信息化、智能化作为首要追求目标,以提高运营效率、快速把握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