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上文学要籍众多,且多有影响,对其进行论述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对先秦至清末(1840)的皖籍文学家现存重要文学创作、重要诗话文论著作或编选的重要诗文集共100余部进行解题,每题范围为作家生平事迹、主要著述及版本、重要文学要籍内容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尤以后者为重点,对安徽省文学要籍的总体研究有新的突破,对地方传统文学和文化见建设提供学术资源。
郭全芝,女,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本校文学院(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工作。其问,曾短期在四川大学进修古籍整理,在安师大学习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在日本研修先秦文学。现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教学方面,先后给本科生开设过古代文学、陶渊明研究、民间文学等课程,给研究生开设过语言文字要籍介绍、经学与古籍整理等课程。并于2012年主持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古代文学项目。科研方面,有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05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006年获学院科技工作者称号。
撰写说明
凡例
先秦
一 管仲《管子》
二 老子《道德经》
三 庄子《庄子》
汉
四 刘安《淮南子》
五 淮南小山《招隐士》
六 桓谭《新论》
魏
七 曹操《魏武帝集》
八 曹丕《魏文帝集》《列异传》
九 曹植《曹子建集》
十 薛综《薛综集》(附:薛综之子薛莹著述)
十一 曹叡《魏明帝集》
十二 夏侯玄《夏侯玄集》
十三 嵇康《嵇康集》(附:嵇康之兄嵇喜、子嵇绍创作)
十四 桓范《世要论》
晋
十五 夏侯湛《夏侯常侍集》(附:夏侯湛弟夏侯淳创作)
十六 曹摅《曹摅集》
十七 嵇含《嵇含集》《南方草木状》
十八 桓温《桓温集》
十九 曹毗《曹毗集》
二十 戴逵《戴逵集》(附:戴逵之子戴颙创作)
二十一 桓玄《桓玄集》
二十二 戴祚《西征记》《甄异传》
南朝
二十三 何尚之《何尚之集》(附:何尚之之子何偃、孙何胤创作)
唐
二十四 刘长卿《刘随州集》(《刘长卿集》《刘文房集》)
二十五 张籍《张司业集》
二十六 李绅《追昔游集》
二十七 费冠卿(作品见《贵池唐人集》)
二十八 许棠《文化集》
二十九 曹松《曹松诗集》
三十汪遵《汪遵诗》(见《全唐集》)
三十一 周繇《周繇诗文》
三十二 张乔《张乔诗集》
三十三 顾云《顾云集》
三十四 康■《剧谈录》
三十五 杜荀鹤《唐风集》
三十六 张蛟《张象文诗集》
三十七 殷文圭《殷文圭诗文》
三十八 伍乔《伍乔诗集》
宋
三十九 姚铉《唐文粹》
四十孙抗《映雪斋集》
四十一 梅尧臣《宛陵集》
四十二 郭祥正《郭祥正集》
四十三 张耒《张耒集》《明道杂志》
四十四 阮阅《郴江百咏》《诗话总龟》
四十五 周紫芝《竹坡诗话》《太仓梯米集》《竹坡词》
四十六 胡舜陟《胡少师总集》
四十七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四十八 王铚《四 六 话》《雪溪集》《默记》
四十九 王明清《挥麈录》《投辖录》《玉照新志》《摭青杂说》
五十王之道《相山集》
五十一 吕本中《东莱诗词集》《童蒙诗训》《紫微诗话》
《江西诗社宗派图》
五十二 吕祖谦《东莱集》《东莱博议》《古文关键》《宋文鉴》
五十三 朱翌《灊山集》《猗觉寮杂记》
五十四 张孝祥《于湖集》
五十五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语类》
(附:朱熹叔祖朱弁、父朱松创作)
五十六 汪莘《方壶存稿》《方壶词》
五十七 汪晫《康范诗集》
五十八 华岳《翠微南征录》《翠微北征录》
五十九 吴潜《履斋遗集》
六十方岳《秋崖集》
元
六十一 方回《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续集》
六十二 曹伯启《曹文贞公诗集》
六十三 贡奎《云林集》
六十四 贡师泰《玩斋集》
六十五 贡性之《南湖集》
六十六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
六十七 舒顺《贞素斋集》
六十八 赵汸《东山存稿》《杜律五 言注》
明
六十九 朱权《太和正音谱》《臞仙宫词》
七十 朱有墩《诚斋传奇》《诚斋乐府》
七十一 程敏政《篁墩集》(《篁墩程先生文集》)《明文衡》
《新安文献志》
七十二 朱诚泳《经进小鸣集》(《小鸣稿》)
七十三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七十四 汪道昆《大雅堂杂剧》《太函集》
七十五 朱载堉《醒世词》
七十六 梅鼎祚《昆仑奴》《玉合记》《长命缕》《鹿裘石室集》《才鬼记》
《青泥莲花记》《古乐苑》《历代文纪》《释文纪》
《书记洞诠》
七十七 潘之恒《亘史》《鸾啸小品》
七十八 汪廷讷《环翠堂乐府》
七十九 曹臣《舌华录》
八十 阮大铖《阮大铖戏曲四 种》《咏怀堂诗集》
清
八十一 方文《盒山集》
八十二 孙默《国朝名家诗余》(《十六 家词》)
八十三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定山堂词集》
《定山堂古文小品》
八十四 钱澄之《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
八十五 施闰章《施愚山先生全集》
八十六 潘江《龙眠风雅》
八十七 张潮《虞初新志》《幽梦影》
八十八 戴名世《南山集》《忧庵集》
八十九 王之绩《铁立文起》
九十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古文约选》
九十一 吴震生《太平乐府》《才子牡丹亭》
九十二 刘大櫆《刘海峰诗文集》
九十三 吴敬梓《儒林外史》
九十四 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
九十五 方成培《雷峰塔》《词榘》
九十六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古文辞类纂》
九十七 方东树《昭昧詹言》
九十八 包世臣《艺舟双楫》
九十九 徐墩《桐旧集》
一百 姚莹《东溟文集》(含《东溟外集》《东溟文后集》《文外集》)
《东槎纪略》《康輶纪行》《后湘诗集》
一百〇一 潘纶恩《道听途说》
一百〇二 许奉恩《里乘》(《兰苕馆外史》《留仙外史》)
一百〇三 宣鼎《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类)
后记
《相山学术丛书:皖人文学要籍解题》:
曹魏政权实际统治时期是皖籍作家作品繁荣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在文学史上称为建安文学,从时间上看也包括正始文学。建安文学与两汉文学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但其变化又与东汉文学相关。
东汉时期,文学新变已经明显。政论文方面,不少作者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束缚,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涌现出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等杰出的政论作家。诗歌方面,虽然四言诗仍然是作家喜欢的诗歌体式,但始于民间的五言诗也日渐被文人接受,尤其是生活于下层、出仕无望的文人往往借用这种便于写形造物的新诗体抒写自己的遭遇与社会现实,内容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辞赋方面,抒写个人思想情感的骚体赋以及咏物抒情小赋取代了以“尽忠孝”为主旨的歌功颂德的大赋,成为新的文学主流。这一切对生活在东汉后期及曹魏时期的文人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作家敢于创新就是其深受影响的具体表现。新的文风由是开创。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不少人自觉地承担起改变乱世局面的社会职责,作品中洋溢着崇高的理想壮志。其中表现最为杰出的,无疑是皖籍作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
钟嵘《诗品序》在论及两汉文人诗歌创作的凋零和建安诗歌的勃尔复兴的局面时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好,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曹氏父子在诗歌创作代替辞赋创作而成为文坛主流中所起到的作用。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凭借政治领袖的号召力使天下文人归附,建安文学在其带动下渐呈繁荣局面,诗歌创作更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新气象。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谓建安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新的诗风即所谓建安风骨由是形成。曹丕和曹植还时时发起创作同题诗赋的活动,使建安文学团体不仅在政治上依附,也因文学活动而联系紧密。
三曹在文学创作上都具有创新精神,如诗歌方面重视对乐府诗体的革新,不仅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并且淡化了乐府的叙事性,代之以抒情为主体。他们的诗文成就最高而又各具自己的风格特征。曹丕和曹植都在诗歌体式方面多作尝试,并在诗歌中融进复杂内容,抒写个人真性实情,与乃父诗歌主要是“言志”之作已有不同。兄弟两人还在创作上自觉吸收民间创作的某些特点。他们的创作趋向华丽,并以此影响到后继文风。
曹氏父子之后,其家族仍然陆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家,依附于这一家族的臣僚中也有不少属于皖籍人士。其中,曹氏姻亲嵇康以杰出的散文创作,成就在当时最为突出。
嵇康主要活动于正始时期,其创作体现出正始文学的某些特点。此时,由于夏侯玄、何晏、王弼的努力,玄学兴起。夏侯玄是曹爽的表亲,他的行为举止已然体现出名士风度.其玄学和政治主张引领着当时士风。玄学“改变了士人的生活态度及文化观念”,使之秉承了老、庄“对世俗社会生活的疏离”和“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蔑弃”(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三国文学概说》)。当时,嵇康更是直接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释私论》),其诗文创作也受此影响而独树一帜。
与这一时期作家多为三国魏人不同,薛综是当时罕见的有多篇文学性散文留存下来的吴国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