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可能世界的名字》主要有以下内容:第1,比较全面研究了作为模态逻辑新分支的混合逻辑,这些研究对象是以这一族逻辑中的小系统为主;第2,在介绍可证性逻辑新阶段发展成果——核证逻辑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合的核证逻辑的小系统,解决了国际逻辑学家Melvin Fitting在2010年提出的未解决问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可能世界的名字》中的内容,不仅推动了国际、国内逻辑学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于国内哲学界了解可能世界语义学、可证性等哲学概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能世界的名字》的研究内容为哲学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混合逻辑。混合逻辑是标准模态逻辑的一个扩张,方式是对其语言进行改变。构成整个混合语言家族的基础改变是引入一类特殊的符号——名字(nominal),由此可以明显地指称克里普克模型中的可能世界或者说个体状态。这一研究方向的名称反映出一个事实:名字既命名了模型中的状态,同时又是模态语言的句子。这一领域肇端于普莱尔在20世纪50年代末关于模态逻辑与时态逻辑的工作,但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当代混合逻辑是现代模态逻辑最活跃的分支之一,为经典结论提供了大量的改进。
与国际、国内同行出版的混合逻辑著作相比,本书主要研究混合逻辑的极小系统方面,集中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面介绍和研究混合逻辑在极小系统方面的主要成果。
本书在第一、第二章介绍混合逻辑的模态逻辑发展背景和时态逻辑的基本内容之后,简要介绍混合逻辑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混合逻辑在两个方面所提供的优势。第一方面是混合语言表达力问题,在简要介绍普通模态逻辑之后,我们综述最重要的混合语言、混合逻辑以及它们的谱系;在每种情形中,我们都定义其最弱的逻辑及其完全的公理系统。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们介绍一阶混合逻辑,主要关注混合逻辑的可判定性、复杂性以及关于内插性的一些结果。第二方面是关于混合逻辑证明论的。我们尽量介绍迄今为止混合逻辑所有的演绎系统并描绘出它们最有意思的特征。对混合逻辑证明系统的全景式研究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那就是标记在证明系统中的应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模态逻辑证明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备受冷落的领域,而混合逻辑将为这一领域提供突破性进展。
第二,解决了混合核证逻辑的极小系统问题。
混合逻辑将自己的语义内在化,而新近出现的核证逻辑则将各自的证明方法内在化,很自然地,把两种理念组合成一个系统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工作,而且具有哲学上的来源,即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本书介绍并研究这一始于2010年的新方向,为混合的核证逻辑建立起极小系统,从而解决了世界著名逻辑学家梅尔文·菲汀(Melvin Fitting)在2010年提出的这个问题。
本书得到了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可能世界的名字”(项目编号:12BZX061)的资助(该项目于2015年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并纳入了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计划。
本书的第十三章由祝瑞撰写,其余由刘新文撰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学界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过宝贵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高颖女士在文献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文女士和徐平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帮助。
特此致谢!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图式逻辑、模态逻辑、皮尔士逻辑与哲学等。已出版专著《图式逻辑》《谢弗函数研究》,合译译著《模态对应理论》《逻辑、语言和认知》等。
前言
第一章 可能世界的名字
一 模态逻辑背景
二 混合逻辑的理论意义
三 混合逻辑简史
第二章 基本模态逻辑与时态逻辑
一 语言与逻辑
二 关系语义学
三 正规模态逻辑的公理系统
四 普通模态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三章 基本混合逻辑
一 基本混合语言
二 混合语言
三 混合逻辑
四 Ku@和Ku
第四章 一般完全性结果
第五章 混合时态逻辑
一 Past算子
二 时态
第六章 混合语言的扩充
一 强力的模态词
二 模态约束词
第七章 可判定性、复杂性和内插性
第八章 证明方法简介
一 预备知识
二 加标演绎
第九章 后承演算
一 后承演算SC
二 后承@-演算
三 非标准的后承演算
第十章 自然推演系统
一 普通自然推演系统
二 布劳纳系统
第十一章 表列系统
一 混杂演算
二 @-演算
第十二章 消解证明
一 HyloRes
二 基于消解的自然推演系统
第十三章 混合的核证逻辑
一 背景
二 基本混合核证逻辑
三 进一步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