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学精神与教育实践》汇集了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近年来的部分教学研究文章,撰写人员多年浸润于教学一线,经历丰富,体验独到。
《传媒“六艺”:大学精神与教育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传媒“六艺”的理念阐释、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考、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教学总结、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教学艺术、动画本科专业发展动态以及传媒“六艺”的规划措施等。
近来,在网上尤其是微信上传播的关于探讨大学精神的文章甚多,如一个叫《现代大学周刊》的微信平台在过年前后推送了一系列的文章,将自蔡元培以来近百年著名学者探讨大学精神的文章,以几乎每天一篇的方式向群体推送,有胡适、梅贻琦、朱清时、陈平原、李培根、刘道玉、钱理群、谢泳、沈卫威等几十位的文章,甚至光绪皇帝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大学精神的探讨也被推送出来。同时,以《校长》杂志社推出的微信平台《校长传媒》也先后推送了几十篇引人思考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是对当今教育的批评和质疑。在一篇题为《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的文章中称,清华大学的学生是“精英似的我慢轻狂,往往混合着更多瓦解的道德观。到处都是无神、无政府、无信仰的无头苍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中国大学存在精神虚脱的现象,致使才子流氓贻害社会。”众多的文章都对今日大学的精神提出质疑和批判。《新周刊》发表的《可怕的大学》一文断言“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老实说,这些言论都有些“老生常谈”,但被微信平台精心打包一一推送之后,它们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一时之间,在微信群体中,有关大学精神的探讨和对今天大学现状的批判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的热门话题,由此而引发中国学者对大学精神的深思。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这些言论的传播带给笔者两个方面的深思:一是中国大学到底往哪里走、怎么走,其制度如何革新,大学的自主精神和学术上的自由精神当如何确立。二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当如何看待、继承并光大。关于第一个问题谈的人很多,也是学者们私下里言论的焦点;第二个问题则少有人论及,而这恰恰是笔者最为锥心的地方。
中国的大学最初借鉴于西方,但并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大学的成分,没有现代人所需要的精神。西方大学虽然比中国传统的私学、官学多了科学的成分,但其哲学社会学科探讨的仍然是关于人与社会的一切,并非凭空创造了一种与人类以往完全决裂的学说。何况这些西来的学说今天已经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那么,我们也应该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有没有独立、自由的精神?
杨华,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甘肃省记协理事。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2003年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08-2009),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在《出版与发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多篇,主持和参与各类项目1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和媒介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代序大学精神之辩
践行“六艺”铸品牌扬帆逐梦创新高
继承华夏文明传统以“传媒六艺”培育新人
从白岩松的“新闻私塾”说起
从大学生视频作品创作分析大学影视教育的缺失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之拙见
高校影视动画专业动漫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变革视角
动态视觉数字影像艺术的跨学科发展
浅谈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改革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融媒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闻史网络学习资源的多重考量
谈设计素描教学中三个方面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动画设计引导
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文学与文化课程体系探究
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对策研究
纪实节目“真实再现”的理性分析
以《楚门的世界》为例审视电影中的真人秀元素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配乐分析
《晚钟》的形式语言分析
饕餮“声”宴
“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
“传媒六艺?三百计划”实施方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