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diyi本以文本诠释学的方式解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占有大量研究性背景文献的基础上,diyi次对《否定的辩证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本分析与理论解码,从而使阿多诺哲学的深层语境和批判话语在音乐诗学的文本段句中呈现出来,特别是他对海德格尔哲学犀利批判的思想释义,首次开启了被称为“不可移译不可解读”的阿多诺哲学的神秘视域之门。
我们生活在一个悖反而痛苦的时代。在并不远久的那个过去,从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刀枪下浴血搏杀出来的一代真心不愿做奴隶的中华民族精英们,悬置着美好憧憬、满怀激情地要在这块母亲大地上建构一个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结果,这一仍然壮观的东方英雄史诗中有西方人和文化买办们有意遮蔽的巨大成功,但却也多少有些事与愿违的异化情形。在这种历史当事人并不想看到的自我异化里,马克思思想中那种永不会熄灭的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很美的旗帜。但美往往未必真能成为现实。一旦它重重地落到贫瘠的土地上,成为一种人为强求的同一的东西,即使是以至善的名义,且真的浪漫,激情,然而却总伴着现实中不幸不美的血和泪。按葛兰西的说法,这是一段必错的历史。
邓小平,是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多年之后,他意识到社会历史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真善美,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进步。这才有了今天中国祛魅之后的商品-市场王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市场的经济事物性建构下真的出现了多少世纪始终没有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像是一个迟到的现代性梦想。可是,我们知道,市场世界最重要的前提是人为的强制性的外在宗法同一性的消解,这也是法国重农学派 “自然秩序”的真正质性。然而,斯密、李嘉图的自由主义经济的内里逻辑并非真正消除了同一性的法则,而不过是将帝王看得见的高擎着刀剑的手,消隐于“交换价值”在市场中非人为自发实现的客观经济同一性背后。显而易见,资本的世界历史逻辑中的工具理性、经济法则和政治法理是同样心怀“狡计”的。这恰是大师黑格尔所说的那个不易透视的“理性的狡计”之延续。甚者,如吉登斯所说,在当下全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无意识的共谋下,新的同一性也由于它的主体自我认同机制和对反思性本身的体制化,变得愈加不易被打破了。这才是由伯林在70年前就意识到,而被今天的某些“自由主义”文学家有意无意漠视的一种更深的生存恐怖,也是我们刚刚面对而且必然越陷越深的进步怪圈。对这种深刻困境的自我反省,在西方是马克思离开之后近一个世纪由法兰克福学派在建构自己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后才领悟到的。特别是阿多诺。
我新近完成的这本小书,就是关于阿多诺反思同一性逻辑、重构批判性辩证法的力作《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研究成果。依我上面的思路,这一文本的语境离西方后工业文明很近,它所重点批判的工业-市场同一性和自由意识形态,是我们民族正在无语地走向的非显白性的目标。所以,今天解读阿多诺的这一文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后现代文化,也对自省中国的现实,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基本上可以说,自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问世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以来,它似乎一直成为一个没有读者的文本。除去一些美学上碎碎的无根纠缠和赝品式的“批判”,作为哲学上的巨大思想界碑,它总是孤魂野鬼似的躺在图书馆布满灰尘的角落里。国内外的情形大体相同。原因很简单,对于它,人们不知所云。对此,我并不感到十分的诧异。德鲁兹曾调侃地说,阿多诺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打算让一般人读,他是有意将密封瓶扔进大海,任其漂流,直等到一天识物者有能力开启它。这是有道理的。这一状况,只是在“后现代”的今天才被打破。阿多诺,特别是这本《否定的辩证法》,突然成为当代西方文化中的耀眼明星。
阿多诺,这位被称为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与巴赫金、本雅明齐名的“最富创造力的原创性理论家”和“晚期马克思主义(der Sp?tmarxismus)”者。可能真是最难解的。他先是有太深的音乐修养,又被导入勋伯格新音乐的那种走向“后现代”的思想内爆力。从基础上看,阿多诺不同流合污于布尔乔亚主流学统是自然的。加之青年卢卡奇、霍克海默和本雅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特殊思想格式化,这使得他始终能站在现当代西方文化之巅,以超一流大师的眼光鸟瞰克尔凯郭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些已经相当了不起的哲学大家。再者,阿多诺对马克思的理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中晚期的经济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批判性哲学理念,固然他有所保留,但还是高度评价了作为经济哲学家的马克思。阿多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透视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思想家,这成为他鹤立鸡群似的穿透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重要基石。光这三点,就已经建构了一个孑然孤僻的高寒思想之境。况且,在这一文本的写作中,他又别开一种心路,率先在激进左派哲思中使用了解构法和音诗文本,使尼采、本雅明开创的诗化写作得以深化,由此,哲学理论不再成为僵硬的逻辑观点,而变为“永远不会生成总体性的碎片或者脚注”。这是全新的思之画面和文本蒙太奇。所以,阿多诺这样的“亚文本”(subtextual)的话语已经不再具有直解的可读性,而依存他过多隐匿起来的支援背景和理论前件。这使文本诠释转变为一种理论游戏:解读不再是传统的信码接受,而更多地依靠读者的学识储备和创造性的思想再建。由此,解读文本就成为当下全新的理论构境。如果我们囿于传统阅读中的那种停留在表层文字上的浅尝辄止,不经过自己艰辛的理论积蓄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阿多诺的这种文本从来就是关闭的。无思即无构境。这恐怕是人们一般不能在此打开理论坚冰的主要原由。
当然,我不敢妄说自己也开启了这个神秘的密封瓶,完全读懂了阿多诺的这一文本,但却可能真的意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在十多年间的无数次失败之后,这一次我也有了自己的反解构策略。你有意遮蔽背景,我就设法还原更大的学术圈层;你故意打碎写好的构架,我再重新构境;你光是谱写否定的无调曲式,我就帮你填词。其实,我并不想直接达及现象学意义上的阿多诺,而是想让人们能够通过我这里的文本学重新诠释,找到一种理解阿多诺的真感觉。好在阿多诺并没有给我们凝固的游戏规则。这恐怕同时是好事和坏事。坏事是我们没有入门的直通路径;好事是我们必须真的开动脑筋。我相信,阿多诺的不能解读就是一种思之自由,在这一点上,颤栗地仰望与平等地撞击,结果会很不同。我绝对不能保证,读者在本书中读到的就一定是阿多诺的原意,但趋向齐一的非同一性正是他想让我们明白的事理。这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到,读阿多诺,既不可能去践行他的美学意味中的救赎幻想,也不是捉摸什么概念或记住什么观点,而是用平等的真思去感受一种新的哲学气势。这种东西,正属于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可能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杰姆逊才说,阿多诺更接近我们的当下。
本书的引言部分是对阿多诺的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其中有小传,也有他哲学学术的一般思想历程。要界定一下,与后面的正文不同,这一部分的写作不是严格的文本学研究,而是普通专题性的研讨。加写这一部分,算是一种通俗性讨论的铺垫,目的是供那些传统类型的读者能有一阅读结构转换前的思考缓冲。第一章开始,我的写作就基本上依从文本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我的解读中,文本中重要的思境基本被点破出来,在相近的多重文本标引之后,我会进行有导向的理论之境的重构。如果是文本之外较重要的理论指认,我通常会用异体字标出。如果想向读者介绍一定的分量较重的理论支援背景,我则用一个方框括起来。这样做,一是以免出现文本诠释上的混乱;二是有意使呆板的学术文本稍许活跃一点。我当然不指望这里的思想构境会与阿多诺这一文本的音乐诗学完全重叠,“诠释已经是在改变文本”(桑塔格语),但很深的“家族相似”还是能承诺的。实际上,这种文本学的解读方法非常类似我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中的写作(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的是,一些论者却从“回到马克思”中嗅出了历史的“霉腐”味道,真以为那本书是在原教旨式地回到马克思的“全集”和“原文”。其实我的所谓文本学研究从来就是历史性的异质视域融合),只是,同样的深刻程度中,马克思没有阿多诺这般精怪刁钻和音乐家才有的流气。
从具体内容上说,第一章对应于《否定的辩证法》的序言和导论,这是阿多诺关于自己否定的辩证法的一种一般性界说。在这里,他颠覆了传统理解中肯定性辩证法的观念,也揭穿了康德、黑格尔哲学的伪否定性。哲学的旨趣在逃出逻辑体系的铁笼之后,第一次被定位于一种异质性的审美经验。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否定的辩证法》第一部分,即阿多诺说明否定的辩证法是拒斥任何本体论的,但在这里,他却是通过批判以反对传统本体论面目出现的海德格尔哲学来实现的。在他看来,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恰恰是为了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第一哲学,即“存在”帝国主义。海德格尔被指认为靠着粗糙的系动词本体化,制造了一种“说不能言说”的深刻哲学骗局。我认为,阿多诺在这里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固然有些粗陋的败笔,但基本是成功的。这一章的写作是最难布展的,海德格尔、阿多诺和我,三种话语乱成一团。也是这里,我深感心力不济。第三章,我们能看到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第二部分中正面讨论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观概念与范畴,这种定位告示了他的辩证法不是人之外的客体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反对第一哲学,反对二元论构架,反对同一性逻辑,辩证法的本质被界定为对非同一(异质性)的自觉。阿多诺布展否定的辩证法的法宝是星丛,这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一种消解了一切等级和奴役的伙伴关系。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坚决拒斥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至此,阿多诺1966年关于“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要文本写作就基本完成了。可是,他还在文本的最后贴补了自己过去的文稿,一是1932年关于康德道德哲学与资产阶级自由观念的讨论,二是1937年关于黑格尔世界历史学说与马克思自然社会历史关系的研究,最后还有一些阿多诺作为犹太思想家的一些极具个别性的思考。这就构成了《否定的辩证法》一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第四章的内容。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不是阿多诺的强势,而且在内里思路上,也异质于前面精心做作的解构运动。这是一幅不太和谐的重新制作出来的旧油画,认真涂抹上的新油彩并没有完全遮盖起原有的踪迹。
我自忖,阿多诺或者《否定的辩证法》,可能会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思之路。或按德鲁兹的说法,这是逃脱了开端和终点的线:有的只是思之冲浪。这也许是后现代开始时突现的哲学新质。这些年,我在博士生大课上有一句告白式的“名言”:我说了,你别太当真。恐怕,这也是阿多诺这一文本和本书反对同一性强制的真谛。
“先生们,别悬着太高期冀,在这儿空手走到最后会是常事”。算是有言在先了。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资深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代表性论著有:《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