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以YL—399型工业机器人系统实训考核装备为载体,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综合篇,讲解了搬运工作站、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焊接工作站、模拟涂胶工作站、装配工作站、伺服电机变位机工作站、自动生产线工作站等10个典型应用。从实际工程入手,以学习真实工程项目为目的,从大量真实工程项目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案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完成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安装与调试的项目化实践学习。本书可作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制造大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015 年,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 0。它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 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改进升级, 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 明确了未来十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目标。同时, 确立了智能制造是“ 中国制造2025” 的“ 主攻方向” , 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
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装备将会面临井喷式发展。2013 年年底, 工信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 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 将达到100 台以上。据此估计, 到2020 年,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达到60 万台。伴随着工业机器人井喷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巨大而急切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员的人才缺口。
届时, 国内工业机器人每年需求量将超过10 万台, 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有30 万。为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本书以ABB 公司的IRB 120 和IRB 1410 两种型号工业机器人为模型, 详细讲解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示教编程、工作站安装调试。
本书面向中高等职业院校制造类相关专业的学生, 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综合篇。其中, 基础篇部分结合RobotStudio 仿真软件, 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地讲解了ABB 工业机器人的具体操作过程; 应用篇部分以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YL-399 型工业机器人系统实训考核装备为载体, 讲解了基础工作站搬运工作站、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焊接工作站、码垛工作站、涂胶工作站、装配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综合篇部分讲解伺服电机变位机工作站、自动生产线工作站安装与调试、YL-399A 型工业机器人弧焊设备安装与调试和YL-R120B 鼠标装配实训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资源开发了所有工作站虚拟仿真教学环境, 可使学习者在RobotStudio软件中先离线编程实现功能, 再在工业机器人系统实训考核装备上进行实战现场编程, 由虚到实、虚实结合, 充分利用软硬件实训系统。
本书由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汤晓华教授系统指导, 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蒋正炎策划统稿。本书由蒋正炎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郑秀丽任主编, 编写分工如下: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陈永平编写第一篇和第二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郑秀丽、王辉共同编写第三篇和第四篇中的任务五~ 十三, 蒋正炎编写第四篇中的任务十四和任务十五以及附录,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方宁,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李燕、张聚峰负责本书配套资源建设, 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徐鑫奇和张绍洪提供素材资源、教学环境和技术文件。在本书编写和资源开发过程中, 得到了渐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ABB ( 中国) 有限公司、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等单位有关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缺漏, 敬请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序
前言
第一篇 绪论———走进工业机器人 1
第二篇 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基础篇) 19
任务一 认识YL-399 工业机器人实训装备 19
任务二 认识ABB 工业机器人 24
任务三 示教器基本操作 33
任务四 RobotStudio 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8
第三篇 YL- 399 工业机器人实训装备基础应用(应用篇) 63
任务五 基础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63
任务六 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74
任务七 机床上下料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85
任务八 焊接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96
任务九 码垛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104
任务十 涂胶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113
任务十一 装配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121
第四篇 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综合篇) 134
任务十二 伺服电机变位机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134
任务十三 自动生产线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139
任务十四 工业机器人弧焊设备安装与调试 146
任务十五 工业机器人鼠标装配实训系统安装与调试 162
附录 182
附录A RAPID 程序指令与功能 182
附录B 安全I/ O 信号 193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