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记些什么?是记下重要人物,还是记下重要的事情?如颜渊、屈原、陶渊明、苏武这几位大家,他们在历史上基本没做出过什么重要的事情,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起到了重要影响,他们自然应该被记录下来。大事没有,就记琐事,甚或一言一行。让我们走进《史记》,去跟随司马迁一起品味其中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 《史记》中的多味爱
吴起杀妻求将
冒顿杀妻夺位
孙武三令五申
霸王别姬
烽火戏诸侯
人尽可夫
“宠儿”重耳
一曲《凤求凰》
骊姬之祸
第二章 《史记》中的难言恨
邰克之恨
燕王哙之恨
楚灵王之恨
范蠡之恨
主父偃之恨
春申君黄歇之恨
李斯之恨
屈原之恨
廉颇之恨
司马迁之恨
蒯通之恨
商鞅之恨
乐毅之恨
吕雉之恨
燕太子丹之恨
第三章 《史记》中的未央情
鱼肠剑
无知杀诸儿
季友诛兄弟
兄弟争死
楚成王与其子商臣
赵武灵王饮恨沙丘
淮南王刘安谋反
赵氏孤儿
贯高报主
刺客豫让
田横得土
李陵事件
陈胜故人
管鲍之交
子路这个人
晋惠公背信弃义
第四章 《史记》中的不解仇
伍子胥与楚平王
田忌与成侯邹忌
项羽与刘邦
人彘事件
张耳与陈余
袁盎与晁错
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蚧
吴越争霸
孙膑与庞涓
张汤与庄青翟
《<史记>中的爱恨情仇》:
这说明了兵法书在当时的普及性和重要性,虽然以上书里没涉及《吴子兵法》,但司马迁评论说:“非信仁廉勇不能传剑论兵书。”他对军事家的为人做了一个基本断定。
那么,吴起是不是一个“信仁廉勇”的人呢?
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打算重用吴起之前,曾问过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在识人上很有一套,他看人有五条法宝:“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以此法则看人屡试不爽。
于是,文侯很重视李克的意见,李克这么评价吴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司马穰苴是田常的祖先(即战国时代齐国国君的祖先),是一位大军事家,齐威王曾用其兵法而称霸。李克的评论让魏文侯怦然心动,最终决定任用其为魏国大将。后来的曹操在用人上颇得魏文侯之法——唯才是举。
关于吴起带兵打仗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他有名士兵身上长了疥疮,吴起就亲自替他吮吸除脓液。这名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就哭了。别人自然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哭,她就说:“我怎能不哭?想当年,吴起也曾替孩子他爸吮吸过脓疮,此后,孩子他爸为了报答吴起,作战勇往直前,最终死在敌人手下。而现在吴起又在吮吸我儿子了,你说我怎能不哭呢?”
《战国策》记载,魏惠王时,魏国让公叔痤作为大将战胜韩、赵。魏惠王在嘉奖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就说:“让士兵不溃散,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这都是从前吴起的功劳。”
诚然,吴起在带兵打仗上是一员当之无愧的能人猛将,这足以让吴起美名远扬。然而,吴起出道之时的一些做法又很让人不齿。
吴起是卫国人,娶了个妻子,是齐国人。
吴起小的时候家境阔绰,于是吴起以家里的资产作为四处游说的资本,终日无所作为,败光家产,铩羽而归。读书人不事农产,在当时本来就遭人诟病,就是孔子这样的人,还被荷蓧丈人骂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呢,更别说吴起了,况且他还败家。于是归来后,其事成为家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天都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戳戳。
吴起忍不了了。他一口气杀死了三十来号人,然后,和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如果做不成王侯将相,我誓不回卫国!”
离开卫国,吴起去了鲁国,拜了曾子为师。曾子是孔子的嫡亲门人。
古代出过这么几个怪例:明明是儒家老师,最后却教出来法家的弟子。这里曾子和吴起是一例,后来苟子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子又是一例。看来,这些法家弟子们把儒家老师们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礼节教条最终理解进而变通为法律条文了。
过了一段时间,吴起的母亲死了。她最终没有能熬到自己的儿子成为王侯将相的那一天,死的时候,也没有儿子为她送终。儒家规定丁父母忧,要守孝道三年。然而吴起终于没有违背自己当日所发的誓言,他没有回到卫国。
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老大,曾子很鄙视吴起的为人,于是将吴起逐出门墙。
此后,吴起弃文从武。在鲁国悉心钻研兵法。应该就在此段期间,吴起娶了老婆。
有一年,邻国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打算让吴起带兵抵御齐国。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怎么办?如果让吴起带兵,谁能保证吴起不会徇私?鲁君迟疑不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