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阿兰·巴迪欧的13篇讲座,它们是巴迪欧于1998-1999学年、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为哲学国际学院研究班开设的课程内容。巴迪欧在其中号召用内在性方法来取代外在性方法,以评价波澜壮阔的20世纪。巴迪欧将20世纪描述为“野兽”,这个新世纪超脱于旧的世界,践行了其思想中的一种真正的无限,它是新生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种后马克思视域中不同寻常的百年反思。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一个罪恶的世纪?一个战争的世纪?一个极权的世纪?一个自由的世纪?一个欢乐的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这本名叫《世纪》的书中,一反其以往著作中带有浓重数学本体论色彩的风格,以极具诗意化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阐释了人类历史中这个伟大的世纪,其诗学话语赋予了哲学表达一种独特性。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教授,法国哲学家。师从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性任务路易?阿尔都塞,并参与了阿尔都塞为科学家举办的哲学讲座班。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巴迪欧对阿尔都塞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并先后发表了《主体理论》(1982年)、《存在与事件》(1988年)、《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诸逻辑》(2006年),宣告了他以康托尔数学集合论为根基的新哲学的诞生。他的其他重要著作还包括《能思考政治吗?》等.
中译者前言001
献辞001
1998年10月21日一探寻方法
1998年11月18日二野兽
1999年1月6日三不可调和
1999年1月13日四一个新世界,是,但什么时候?
1999年2月10日五对真实的激情和伪装的蒙太奇
1999年4月7日六一分为二
1999年5月5日七性危机
1999年11月10日八远征
2000年1月11日九七个变量
2000年1月26日十残酷
2000年3月1日十一前卫
2000年3月28日十二无限
后记十三人和上帝的共同消失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