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民营企业的融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金融体制和民营企业行为两个角度,分析和研究民营企业的融资行为特征与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行为的思路。书中对民营企业融资的过程、实质、行为特征以及民营企业融资行为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提出了适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民营经济(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的同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企业)的扶持力度,例如,继深交所推出中小板之后,2009年又推出了创业板,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让利于担保公司、建立乡镇银行等多种方式试图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依旧不能摆脱融资困境,融资难的声音不绝于耳。矛盾的焦点究竟在哪里?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围绕上述问题,众多理论研究者与实践领域的操作者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研究。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唯物辩证法和统计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使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本书以分析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过程、融资渠道与障碍为起点,在理论研究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和揭示了我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困难以及相关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观点,如民营企业融资中的障碍是体制性障碍和相关市场主体的障碍,直接融资中的障碍是在政府隐性担保契约下,软预算约束的国有企业在证券市场上排挤了硬预算约束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结构,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的委托代理成本和控制权的平衡,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融资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股票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但并不完全给企业带来效率;债权融资是一个高质量的积极的市场信号,显示着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民营企业最优的融资顺序安排应该是:内部集资一发行债券一发行股票一银行贷款;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首要的原因是体制性的限制等。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行为的对策思路和良好建议,如书中提出要创造条件,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主要做到:①加快银行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②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比重;③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与监控体系,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保障;④提高民营企业自律素质,增强融资信誉度。本书还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重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其次,大力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多种形式、多种成分的地方性、行业性和混合型中小金融机构,包括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要建立一大批直接服务于或以民营企业为服务重点的中小商业银行。另外,健全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中介服务体系,改善间接融资的外部环境;优化间接融资行为,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创新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在完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开绿灯”;推进利率市场化,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创造更多的空间;加快发展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整体协调;规范企业债券监督管理,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规范中介机构,强化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监督;推进制度创新,为民营企业上市股票融资创造条件等。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现代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
第二节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
第三节 国外融资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选择
第二章 民营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信贷配给理论
第二节 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第三章 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与障碍
第一节 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
第二节 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
第四章 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影响
第一节 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第二节 西方融资结构理论及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五章 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
第一节 内源融资概述
第二节 我国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分析
第六章 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
第一节 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现状、特点及融资难的原因
第二节 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
第一节 债券融资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现状和障碍
第三节 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措施
第八章 民营企业的上市股票融资
第一节 民营企业上市股票融资的现状
第二节 民营企业上市股票融资的策略和程序
第三节 创造民营企业上市股票融资条件
第九章 民营企业其他融资模式
第一节 票据融资
第二节 租赁融资
第三节 典当融资
第四节 非正式民间融资
第五节 品牌融资
第六节 供应链融资
第十章 产权制度与民营企业融资
第一节 产权明晰——企业融资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产权缺陷——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产权明晰及保护——缓解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
第十一章 公司治理与民营企业融资
第一节 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性及特点
第三节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第四节 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设计
第十二章 民营企业的融资规划与评估机制
第一节 可持续增长与融资政策的关联分析
第二节 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融资条件与融资规划
第三节 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规划
第四节 民间资本融资渠道建设
第五节 民营企业投融资甄选评估机制
第六节 民营企业甄选评估机制汇总
参考文献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五、公司控制方式
英、美公司在进行融资运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被市场的不同机构所控制,即每一个项目的事前控制委托给投资银行,事中控制委托给商业银行,而事后控制则委托给股票市场(包括会计师、破产法庭、兼并袭击者及杠杆收购合伙人等)。而日本和德国则将三个阶段的控制作为一个整体委托给主银行和全能银行。也就是说,前者对公司的监督属于外部控制,后者对公司的监督控制属于内部控制。英美模式虽然在保障整个金融机构的安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禁止商业银行对公司参股控股,使公司缺乏银行的有力支持,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减弱。而商业银行本身也难以得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这种融资模式往往迫使公司不得不注意短期的财务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发生过度投资的短期行为,英美模式通过外部市场和故意兼并收购的公司控制机制对成本影响很大,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日本和德国的银行持有公司的巨额股权,客观上给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带来了难度和风险,银行大量资金的提供使得公司过度投资,生产能力过剩从而使盈利业务增加,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日德的高新技术发展落后于英美;同时,公司过度依赖银行,容易产生垄断,导致恶性竞争,也可能导致银行与公司之间产生部分合谋现象。
通过以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基础,它强调市场竞争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对投资者的控制权;而银行主导型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与企业保持密切而稳定的关系,并强调对企业的控制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利润和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美国,这与其采用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有密切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有利于形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容易掩盖财务危机及其他各种矛盾,银行极易发生不良资产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震荡。相比较而言,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的银企关系较为松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英美模式发挥了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的作用,资本的配置效率相对更高。两种融资模式产生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以及社会背景都不同,所以适应性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