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物礁滩油气藏勘探技术进展
生物礁滩储层的识别与预测难度极大,目前钻探成功率仍然很低,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生物礁的生成和演化受比较苛刻的地质、沉积、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空间分布区域是特定的;其次,生物礁储层属于隐蔽性岩性储层,岩性变化大,空间分布不规则,埋藏深,勘探难度大。因此,如何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层生物礁油气勘探是世界性的研究难题,目前国内外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就目前而言,生物礁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古地貌分析技术
对于碳酸盐岩而言,地层厚度与沉积相带以及古地貌有着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水深和不同的沉积地貌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及不同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因此不同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其地层沉积厚度有明显差异。对于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来说,台地边缘相一般水体能量强,有利于生物礁滩体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的发育,因此其地层沉积厚度最大;海槽相碳酸盐岩沉积速率最慢,因此其地层沉积厚度最薄;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相的地层沉积厚度一般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沉积厚度变化,可以快速地再现地层沉积时的古地形、古地貌以及岩相古地理等重要信息,从而确定生物礁滩体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礁滩体的发育分布做出预测。
地震层拉平技术是分析古地貌、古地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地震剖面上沿目的层附近的标志层进行层拉平,可以快速地恢复古地形、古地貌。在地震剖面上,地层厚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反射时差和相位数的变化来反映。那么对地震剖面运用层拉平分析技术,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反射时差和相位数的变化,从而发现古地形高地和异常厚度沉积区,以确定生物礁滩体的有利发育位置。如菲律宾马兰帕亚油田中的Nido组,剖面上生物礁体地震反射时间明显加大且相位数较多,而其两侧地层地震反射时间则很小,相位数也很少。因此,可以快速地确定异常厚度沉积区即生物礁的发育位置,并且通过属性计算可以确定生物礁的内部结构。
2.地震反射结构和地震相分析技术
地震反射结构和地震相分析技术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译的一种方法,通过地质现象与地震反射结构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将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结合在一起,实现地震资料地质化,从而利用地震反射结构和地震相来分析其沉积环境和沉积背景,预测地震反射结构和地震相的岩相和岩性等地质意义。
生物礁的形成与分布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因此生物礁具有独特的地貌、结构、构造和岩石学特征,这决定了生物礁的各种地震参数诸如振幅、频率、连续性等与围岩不同,因此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结构具有一些特殊性,具体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
(1)反射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生物礁的厚度一般较围岩明显增大,因此,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外形多表现为丘状或透镜状凸起反射特征。
(2)顶面出现强反射:生物礁体与围岩的速度和密度具有明显差异,从而生物礁与围岩的波阻抗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礁的顶面一般具有强反射特征。
(3)生物礁内部为杂乱、断续或无反射的空白区:生物礁是由具有丰富的造礁生物和附礁生物形成的块状格架地质体,沉积层理不明显,因此在地震反射特征上,生物礁的内部多表现为杂乱、断续或无反射空白区等特征。
(4)底部出现上凸、下凹或平直特征:因地质条件不同,生物礁的底部常可出现上凸、下凹或平直三种不同的反射结构特征。当礁体速度高于围岩速度时,生物礁底部反射界面上凸,形如弯月形,当礁体速度低于围岩速度时,其底部反射界面下凹,形如杏仁状,当礁体速度与围岩速度相似时,其底部反射界面则近于平直。
(5)礁体顶部出现披覆构造:一方面生物礁沉积厚度远大于周缘同期沉积物,另一方面礁灰岩抗压强度也远远大于围岩而产生差异压实作用,因此在生物礁体顶部往往会产生披覆构造,其披覆程度向上递减。
(6)礁体翼部上超:由于生物礁的生长速率远高于周缘同期沉积物,且两者沉积厚度差异很大,因此常见礁翼沉积物向礁体周缘上超现象,在地震剖面上则可根据上超点的位置判定礁体边缘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