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教授,1935年生,1960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1974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创领导高级物理实验课,主讲光学、光谱学,以发现波像定律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0年倡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曾任副主任,主讲科学思想史,中国天文物理学史,领导培养研究生和进修教师逾百人,复原古代仪器多种,倡导科技汉语史和科技考古。研究发现:计时为中国科技史重大世界第壹、中国古有哲学信息论——机发论、汉代宇宙学革命、方以智早于惠更斯作光波动说、管子作生物物理假说、普遍测不准原理等。已出版著作《天人古义》《国学薪火》《中国宇宙学史》《中国水钟史》,以及科普书《镜子的世界》;另有诗作《溪桥集》。
《中国古代科技史文丛 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
经典唯物哲学要否定上帝,就强调物质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其变化只是现象。然而,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的“概论”中十分强调世界一切皆变:“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
这观点与中国古代变易观没有差别。
然而,若说:“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世界上存在着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这就与上帝的永恒性不仅一样,而且更进一步,是在“任何一个属性”上绝对地肯定世界本体的不变性。于是归根到底,被看作世界本体的物质还是不变的。
这观念出于当时的主流科学观,目的是坚持物质的客观性。作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物质,若是没有这种守恒性,那还谈论什么科学规律?!此所以从牛顿到如今,很多大科学家信上帝。而他们这种信念被称作“还原论”。
物质是终极不变的吗?是哪门科学证明的?那种判断若是对全宇宙整体而言的,就不可能是实证的。逻辑上,说全宇宙的物质是变的,却没有错,因为至少我们经验到的这一部分已经是变的了。若必言不变者,则宇宙总体自身的存在以及终极分析的物理规律可以说是不变的,那么所谓不变的物质就不是现实实际,而只是思想的分析。
精神是最复杂的物质现象,现实的精神活动是物质的变化,过分强调物质的不变性,就把解决问题的路堵死了。西方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因为要跟随唯心主义保持“本体”这个本指上帝的概念,就给“绕进去了”。
再请问:若说物质的不变者是其量。哲学是不是一种物质运动?自身有没有个量?那量是多少?变不变?这就被黑格尔“绕进去了”。或者辩解说那不是物质,那就引出另一个问题,精神与物质是割裂的不可调和的吗?
如果哲学家要指认一个存在者是世界的本体/主体,而连那东西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就只能向上帝信仰投降。
中国人从汉初就确立了元气说,朱熹简称为“气”(或日“血气”,与“心知”并立,各指肉体和精神)。说元气是万物的终极构成元素,这比西方古代的物质观更彻底更理性化。元气无形无质,而有阴阳分合聚散变化的内在本性,按说应该是哲学的物质的较彻底的概念。但中国古人并未用元气概括世界,没有提出什么“唯气主义”,只把元气当作器,即物理观念,犹如五行说、浑天说,没有把它上升为哲学的最根本的第一性的概念/道。物质或气,变动不居,唯它的什么?古人不用“唯”宇,老子首推道与名,名是信息。
经典物理学那样认识物质是历史的局限。物理学是经验科学,对付有限的对象,故曾把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看作根本定律。但在哲学,作为世界存在的本体/总体,若也强调不变性,那就连在古代也是大可商榷的了。就算是现代物理学,当电子表现为波的时候,那属性的差异之大,连空间的定位都没有了!相对论问世前,人们以为能量自身守恒,后来发现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于是开发出核能。
规律讲事物的重复,以物质和能量做最简单化的分析,所得知识通常是物理规律。而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物质形成复杂结构,与能量间以多种形式相互转换。历史只有相对重复,没有绝对完全的重复。只拿简单的自然科学的分析化知识及其方法解释世界万有一切历史和现象,那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不知复杂性是简单理论对付不了的,拿简单的科学公式到处乱套。
不能超越科学的哲学不是好哲学,此所以当代国际流行的多种哲学不及中国古代优秀。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把物理学作为世界观的全部,他们不知道“物质”是分析所得,而实际世界是复杂综合,分析只是认识,尚非实际。“物质”概念是“实际”的重要成分,但非全部,像事物质不等于实际。物理物质不能概括同异变化、因果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