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2 元
丛书名: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 作者:主编邓祖军
- 出版时间:2017/7/1
- ISBN:9787030539045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37-33
- 页码:22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K
本书共分三篇,包括12个实验。第一篇为免疫学实验;第二篇为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实验;第三篇为微生物应用与综合设计实验。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和生命科学各专业学生的两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是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后,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已经更换为面向新世纪的新版教科书。为了配合新教材,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本内容较全面、实用性较强的实验课教材,我们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进行了改版(第2版),以便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和生物技术各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使用要求。新版教材在忠于第1版编写原则的基础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1)加强细节处理,进一步提高实验内容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本教材所编写的实验均由编者多次全程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结合了多年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对一些操作要点、难点、涉及实验成功与实验室安全的关键之处,增加照片或示意图直观教学,并配有“特别提示”。
(2)强化了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各实验内容中的渗透。在第1版教材中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方法涉及较少,而在新版教材中我们将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渗透到几个综合性设计实验中(如细菌、放线茵、真菌、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而不是像目前多数实验教材那样简单地罗列某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操作流程,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注重实验内容编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本实验教程编写的12个实验组中有11个为综合性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将涉及某一方面或一个共同主题的有关实验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利于学生在更高层面上、通过实验对某些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教材还特别编写了3个有关细菌鉴定的系统性综合实验(实验六、十一、十二),从编写实验计划、实验材料准备直至撰写实验报告,全过程指导学生完全独立地完成有关细菌鉴定实验(包括常规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科研过程有初步了解。
(4)补充更新了一些与免疫学、病毒学、细菌学等有关的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及技术,如增加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诊断技术,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实验,RT-PCR法检测HCV-RNA,环境、食品与药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细菌.的数值分类法及自动化鉴定系统,细菌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相关技术等新内容。
(5)注重与理论课学习的无缝衔接:除了在实验内容上加强与理论课学习的互补互通外,还在实验教材附录中增加了关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复习提纲及习题,便于学生对理论课的复习,从而使得这本教材除了作为实验教材这个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理论课的复习资料使用。
在本实验教程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多本兄弟院校的实验教材及其他文献和著作,努力使本教材成为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辅助教材。但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学术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道及读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
邓祖军
2016年11月
目录
实验室守则 1
第一篇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 常规免疫学诊断技术 3
一、凝集试验 3
二、琼脂扩散试验 5
三、琼脂凝胶免疫电泳 9
四、免疫标记技术 12
五、补体结合试验(半量法) 16
六、非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 18
实验二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 26
一、血-脑屏障作用 26
二、吞噬功能 27
三、溶菌酶溶菌试验 28
四、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29
五、补体溶菌实验 30
实验三 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 32
一、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
二、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测定 34
三、细菌毒素中和实验 36
四、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37
五、E花环形成试验(微量法) 38
六、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40
七、B细胞溶血空斑试验 41
八、白细胞介素-2对CTLL-2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生物活性单位测定 42
九、转化生长因子β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4
实验四 超敏反应 46
一、动物Ⅰ型超敏反应 46
二、新生儿溶血病诊断试验 47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PEG比浊法 48
四、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49
五、结核菌素试验 49
第二篇 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实验
实验五 需氧性细菌基础实验方法与技术 51
一、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无菌操作技术 51
二、细菌培养基制备 53
三、需氧细菌培养法 55
四、细菌生长实验 61
五、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技术 63
六、细菌代谢实验及生化鉴定技术 73
七、细菌遗传性状检测技术 85
八、药物体外抗菌实验技术 88
九、细菌致病性研究实验技术 94
十、消毒与灭菌技术 101
十一、细菌菌种的保藏技术 105
实验六 厌氧性细菌人工培养及基本性状观察 113
一、厌氧性细菌的培养 114
二、生物学性状鉴定 116
三、致病性试验 117
实验七 真菌培养、形态观察及鉴定方法 118
一、真菌培养方法 118
二、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 119
三、基于rDNA-ITS序列分析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 121
四、真菌致病性 123
实验八 病毒培养、基本性状观察及检测 126
一、病毒培养法 126
二、病毒抗原的检测 129
三、抗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130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 134
第三篇 微生物应用与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九 环境与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142
一、实验室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 142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146
三、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149
实验十 细菌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相关技术 162
一、诱变育种与筛选 162
二、噬菌体效价测定及转导实验 164
三、微生物基因文库的构建与应用 167
实验十一 革兰阳性球菌鉴定 172
一、配制培养基 172
二、分离培养 173
三、纯培养 173
四、生物学性状鉴定 174
五、致病性试验 176
六、甲氧西林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碘淀粉平板法) 178
七、撰写鉴定报告 179
实验十二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 180
一、配制培养基 180
二、分离培养 182
三、纯培养 182
四、生物学性状鉴定 183
五、内毒素毒性试验 186
六、药物敏感试验 187
七、病后免疫力检查——肥达试验 187
八、撰写鉴定报告 189
主要参考文献 191
附录 192
附录一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提要及习题 192
附录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习题参考答案 216
彩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