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为内编外编两大部分。 内编收录200篇专文,用据义系联的方式,将各类相关词目集中于同一个主题之下,作出辨别同异。对比古今的科学性解释。按照天文时令、地理区划、形体、生命、社会、伦理、生活、品德才能、性情交际、政治历史、教育典籍、建筑交通、生物、财货数量、特征对比、历史事件和人物(举例)分为十六大类,每一类别的相关词汇以意义为线索连缀成文,透过释义、例证、文化背景介绍,使读者了解古代汉语词汇来龙去脉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外编乃是著者近年来在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关词语解释的文章的选录,多为笔记体裁,以短篇为主,按照部首解剖、汉字奥秘、字里字外、字义辨析、词语源流、词语辨析、历法节庆、专名由来、瓜果草木、职官制度、实用算术、知今解古等分为十二类,共计108篇。极个别词目内编外编重见者,彼此详略不同,可以互相参看。本书前有分类目录,后有词目笔画索引,既可阅读,也可查检。
《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在《古代汉语八千词》基础上扩充编纂而成。其分类串联的释词方法独具一格,吸取古代类书之所长,采择习见常用的词语,按词义的相同、相近和相关,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以篇为单位作串联式的解释,既可在遇有疑难时查考,也可作参考书阅读,一书多用,一查多得。 作为一部可以阅读的义类辞书,《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在普通语词方面释疑解惑的同时,适当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天地人文到社会历史,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汉语历史悠久,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从年代上讲,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千多年积存的古书上的语言,都属于古代汉语的范围。多数学者认为,古代汉语可以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系统: 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本书所探讨的对象,以文言为主,包括文言文和文言诗,涉及古白话的地方很少。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道理很简单: 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文学、历史、哲学、科技、医药等方面的著作,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文言。学习文言,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都要学,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汇。因为汉语语法古今差异不大;语音虽有变化,但不会影响我们阅读古书;唯有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要想准确地掌握词义,辨别古今词义的异同,那是非下一番功夫不能办到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点可说:
第一,经常出现于古今文史著作中的文言实词,为数众多,虽然今天已不再使用,但是我们阅读古书会随时碰到它们,因而有必要对它们的词义作出明确解释;其中一些反映历史情况的实词,如天子、陛下、宰相、黎民、社稷、版图、简牍、符节之类,今天我们在叙述历史事实时还离不开它们,当然更应予以介绍和说明。
第二,同一事物或者现象,古今称说不一: 现在的眼,古人叫作目,而古人说的眼,相当于现在的眼珠;现在的走,古时称为行,而古时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旧词在文言中使用,新词在白话里流通,新旧并行,易生混淆,这就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辨明白。
第三,有些词,古今词形相同,但词义有别: 消息原义是消长,指一消一长,互为更替,后来才有了音讯的意思;颜色的古义是脸色,成语有和颜悦色,今义是色彩,成语有五颜六色。古今词义不同,辨析尤为必要。
第四,文言成语、典故一向以生动精练、表现力强见称,除部分过分古奥冷僻的以外,大多数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成语典故,不能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 相敬如宾只能用以表示夫妻之间的互相尊敬,而不能用于一般同志之间;不刊之论指的乃是确凿不移的至理名言,而非没有发表价值的言论。为了防止发生这类误用和滥用文言成语、典故的情况,就得穷源溯流,把它们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所有以上这些,都是本书特别致力的目标。
本书除了在普通词语方面释疑解惑以外,也适当地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举人名地名为例。古人有名有字又有别号,有的一人有几个别号;古书中行文记事,除称人别号之外,还有以官爵相称的和以地望相称的,情况相当复杂。地名也是如此,许多地方在本名今名之外,还有古称别称,如果不明底细,往往会造成误会。为了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所遇到的拦路虎,本书搜集了部分习见常用的人名地名资料,人名按时代先后排列,地名按行政区划排列,虽属一项小制作,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
本书的释词方法独创一格。传统的释词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像古代训诂学家为古书作注那样随文释义;一种是像现有各种词典那样分条释义,然后按一定方式(部首、读音、笔画、笔形)排列。本书释词的特点是分类串联,其具体做法是: 吸取古代类书长处,采择习见常用的词语,按词义的相同、相近和相关,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以篇为单位作串联式的解释,每篇释词从几条到几十条不等。本书采取这种分类串联的释词方法,对于读者来说,除了直接了解单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外,更便于比较多个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差别,和探究多个同类词之间的词义联系;既可以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查考,也可以在平时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从而收到一书多用、一查多得的功效。另外,本书释词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繁琐考证,不用那些难以见字明义的专门术语。凡引述古书原文,大都用白话作了对译或者串讲。本书以使用汉语而又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为读者对象,相信读者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都能有所收获。
附带还有两点说明:
本书内编收词约八千条,这次增补了外编,收词总数一万余条。从词形上说,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数,单音词(单字)次之,三音节以上的词语又次之。从词性上说,本书所收都是文言实词,不收虚词,因为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早有专书;实词之中,以名词居多,动词和形容词也各有一些。本书正文中出现的词目一律用魏碑体排出。书后附有全部词目的笔画索引,可供查检。
在正文中,对少数词目加注了汉语拼音,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字有异读而易误读,如汤汤(shānɡ shānɡ);一种是字冷僻而易误读,如谳(yan)。
著者
2017年5月
陈榕甫,笔名吾三省,湖南湘潭人,1919年1月出生。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抗战期间曾任随军记者。后定居上海,为第二代新民报人,执编《新民晚报》副刊二十余年,并一度参加《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的编辑工作。著有《语文小札》《文史丛话》《古代汉语八千词》《语文新札》《唐宋微型小说精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