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女孝经(谦德国学文库,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涵盖经史子集精华,精心整理,权威译注,“儒家十三
定 价:18 元
- 作者:中华文化讲堂 注
- 出版时间:2017/5/1
- ISBN:9787512645967
- 出 版 社:团结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23.1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女孝经》仿《孝经》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也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教育的优秀读物。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中国是个重视孝道的国家,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孝经》则是讨论孝道的一部书,传为孔子所作。
孝是会意字,篆文的孝字,是老与子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为孝。《说文解字》在解释孝字时说:善事父母者。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施政者可以用孝治理国家,人民则能够用孝来立身齐家。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按照父母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职责的不同,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历代施政者对它都极力加以提倡。汉平帝时,地方学校设置《孝经》师。唐代规定,在官学中学习的人必须兼通《孝经》和《论语》。一些帝王还亲自为《孝经》作注疏,并颁行天下,如梁武帝曾作《孝经义疏》十八卷、唐玄宗作《孝经注》一卷、清雍正皇帝作《御纂孝经集注》等。影响最大的注本则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南宋以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这次注释的《孝经》,经文以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一章都作了题解,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适合各种层次的人士阅读。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大家以立言,也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教育的优秀读物。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