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茶叶生物技术概况、茶树细胞工程、茶叶酶工程、茶叶发酵工程、茶树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茶树蛋白质组学、茶叶生物信息学,以及茶叶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价等,适合茶学本科专业教学使用和作为茶学类研究生参考资料。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为茶产业培养优秀人才是茶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责任。茶学学科属应用型学科,可从农学延伸到文化精神和市场营销。茶学学科不仅涉及农学,还涉及医学、药学、天然产物化学、功能食品学和软饮料科学等非茶学学科。茶叶产业链也由传统的育种、栽培、加工、贸易延伸到药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保健品、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剂、饮料工业、日化工业等多个新型产业领域。
茶叶生物技术是顺应茶学学科发展的新时代产物,是茶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目的是利用生物技术解决茶产业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未见专门的此类著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为滞后,迫切需要编撰出版。为此,本人组织了国内开设有茶学学科的相关高校教师编写本书,编者全部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有关高校茶学骨干教师,很多人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背景。
他们认真阅览了国内外先进的生物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结合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撰写了具有很强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章节。本书填补了茶学学科生物技术方面的空白,是一本很有突破性的新教材,适合我国各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对茶产业爱好者而言也是一本很好的专业阅读书籍。
本书由李远华担任主编并统稿。编写分工:武夷学院李远华、叶江华编写第一章绪论;安徽农业大学蒋家月编写第二章茶树细胞工程;华中农业大学黄友谊编写第三章茶叶酶工程;云南农业大学李亚莉编写第四章茶叶发酵工程;浙江大学陆建良编写第五章茶树基因工程;西南大学袁连玉编写第六章茶树基因组学;西南大学曾亮编写第七章茶树蛋白质组学;南京农业大学朱旭君编写第八章茶叶生物信息学;福建农林大学郭玉琼编写第九章茶叶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价。
虽然编者尽了努力,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和提高。
李远华,茶学博士,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教授,福建省茶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南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茶学项目评议评审专家,《茶叶学报》《福建茶叶》等期刊编委,《茶叶科学》、BMC Plant Bi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获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社评选的第二届中华优秀茶教师称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茶叶生物技术及其特点
第二节 我国茶叶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三节 生物技术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茶树细胞工程
第一节 细胞工程理论与技术基础
第二节 茶树组织与器官培养
第三节 茶树细胞培养
第四节 茶树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茶叶酶工程
第一节 茶叶酶及其应用现状
第二节 茶叶酶的来源和生产
第三节 茶叶酶的分离纯化
第四节 茶叶酶的固定化
第五节 茶叶酶工程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茶叶发酵工程
第一节 茶叶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 茶叶微生物培养基制备与灭菌
第三节 茶叶微生物接种与扩繁
第四节 茶叶微生物发酵过程
第五节 茶叶微生物分离提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茶树基因工程
第一节 茶树基因工程基础理论与技术
第二节 茶树基因克隆技术及其主要进展
第三节 茶树基因功能验证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茶树基因组学
第一节 基因组学概论
第二节 茶树基因组多态性与作图
第三节 基因组的进化与分子系统学
第四节 茶树生物芯片的应用与发展
第五节 茶树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茶树蛋白质组学
第一节 蛋白质组学概述
第二节 茶树蛋白质工程
第三节 双向凝胶电泳
第四节 非凝胶分离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茶叶生物信息学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核酸及蛋白质数据库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芯片微阵列数据分析
第四节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技术
第五节 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茶叶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茶叶生物技术安全性
第二节 茶树转基因技术
第三节 茶叶生物技术专利与法规
思考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