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理念、习惯、品德、方法等十个板块介绍了孩子在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误区。
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之谈,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那些在教育之路上苦苦摸索的父母们一些灵感。
父母永远对孩子有着*殷切的期盼。可是你真的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吗?你真的知道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吗?以爱之名,为什么有的孩子娇生惯养任性自我,有的孩子则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父母作为孩子的*个老师,不单单要给予关爱,更要懂得倾听,换位思考,不仅带领他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孩子的未来始于父母的教养,而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爱与责任的修行。
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一生下来已经在不同的路段上,有些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努力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终点上。富裕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养育的物质上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宽厚仁爱的父母和自私苛刻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灵成长上存在多大的差别?父母拥有良好的教养学识和粗鄙不堪的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有多大的差别?这不禁让我们思索,孩子的人生起点不同,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在哪里?
素质教育一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作为父母的角色在那时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育孩子没有什么量化标准可遵循,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不解,父母需要赶紧梳理这种新型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想让孩子成功,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
教育是什么,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幼小时期的教育,就在于打定一个人一生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为什么养育孩子会有如此多的苦恼,会让人感到如此困惑。养育孩子这可是一件人类社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却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了。那个时候可没有如此多的育儿类书籍,没有专家特意研究这类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父母会把养育孩子当作一种困惑?这个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养育孩子的父母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信息不断地发展,各种传媒不断涌现,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开始不断增加,相互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今,各种才艺特长、培优课程成了孩子们的任务,也成了我们的任务,因为是我们让孩子去学的;堆积如山的作业成了孩子们的任务,也成了我们的任务,因为我们必须检查作业。现在工薪阶层多数家庭将所有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到孩子身上。世事难以预料,我们不知道究竟该让孩子学习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如果我们知道该为孩子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历史大潮中准备些什么,也许就不会这么盲目和紧张,这也是作为父母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想做一名称职的父母,就必须让孩子学些什么,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有一条闪闪发光的教育道路可走,没有哪个孩子会在父母一直正确的道路中成长。那些成功者都是在错误和挫败中不断学习、总结和修正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作为孩子自尊的守护者,凭着自己对孩子的爱、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坚持的毅力,在不断试误中寻找正确的育儿理念和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依靠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从小到大,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的好坏,不是看他的道德修养水平,不是看他有没有善良和爱心,也不是看他有没有创新和领导能力,而是看他的分数。各种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一窝蜂地涌向市场。太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放弃童年的快乐生活,开始为应试教育的终点分数去拼。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学制下学傻了。创造力、想象力尚未发芽就被扼杀,中国的学校很难培养出眼睛发光的孩子。难道孩子的成长和本身具备的天赋能力只能和100分绑在一起才有意义吗?
单纯依靠分数,并不能为孩子的能力和幸福加分。决定一个孩子的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是否快乐有尊严,取决于他的学习力和自身具有的优势。称职的父母应发现孩子的优势,扬长避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任意驰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没有分数的压力下,快乐成长,直至成才!对于教育而言,最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孩子健康的体魄、优秀的情商、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以及其他在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不被淹没的能力。
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而在平实的生活中。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注重培养有丰富创造力、品德高尚的孩子,然后祝他们幸福。通过他们的德行善举成就他们的才能,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也是一种最现实的教育目标。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剧本可提供预演。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教育他们有修养和礼貌,遵守职业道德,给他们爱,孩子的幸福与自尊将自然形成。我想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到这几点,孩子们就会幸福快乐地成长,我们也会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终将要退场,孩子的生活无论好与坏都将由他自己来承担。如果真的关心孩子,也许我们更应该关心30年后的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到底是成为一个庸才还是成为栋梁?是让孩子赢在应试教育的起点上,还是让孩子赢在人生的大道上,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