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数年的时间走访梵高到过的地方,找回梵高脚步的声音(Van Goghs Footfall)。将梵高的生命和艺术历程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书中共提及欧洲22座城镇。城镇中的人或物,冥冥中成为了拨动梵高命运的推手。这是观察、了解梵高的另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角度,同时让人产生一股内生的提升艺术境界的力量。
自序 踏寻梵高的足迹
我出生于南台湾的新营市,自有记忆开始,几乎每个新年父母都会带着我们三姐弟,搭着火车去台南市的生生皮鞋店,为每人买一双新皮鞋。之后,尚有余暇,便领我们去延平郡王祠或者赤崁楼走一走。因此,对于荷兰人曾经占领台湾,而后被郑成功赶走的历史非常熟悉。
长大去了台北读书,大学时代与工作之后,一直喜爱淡水的景致与人情,常于假日与好友们往淡水河口去,并在河边、山上、大街小巷间乱窜。淡水的红毛城、淡水工商的红砖建筑,总叫我流连忘返。对荷兰,更增添了许多好奇。
一九八六年,我前往欧洲自助旅行,遇见当时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的唐效,他领着我走出观光客的游区,让我对于荷兰的城乡规划、政经体制、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这个小国的国富与民安大为惊奇。
一九八八年放下工作前往比利时留学,由于地利,我经常前往荷兰。那时的我,多么年轻,除了因热爱文艺改读艺术,把研究荷兰艺术大师林布兰特、维梅尔、梵高、蒙德里安等的创作,视为提升自己艺术境界的力量;同时还忧国忧民,心想:早先自己主攻新闻与大众传播,总应该利用原来的专业训练,把荷兰这个国家弄清楚,待学成返台,也许这方面累积的知识还能做些贡献。
没想到,一九九○年与唐效结婚,他被任职的国际公司派往美国工作,我们因此转战美国。一年之后,我们必须做出决定,留驻美国还是返回荷兰?面对高科技蓬勃发展的美国,对热衷科学研究的丈夫来说,留下来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时,大部分亲朋好友也都认为定居美国乃上策,为什么要返回荷兰那农业小国?其中唯独郑树森教授力劝我们回到欧洲。
他说: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有心做研究在哪儿做差别不大,可是生活质量各国的差别却很大,荷兰是我们一批朋友公认的理想国。唐效与我再三斟酌,接受了他的意见。
虽返回荷兰,但并没有长居的打算。喜爱游山玩水及对不同文化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没有儿女牵绊的基础下,梦想着每隔五年转换一个国家,领略不同的生活形式。岂料,回到荷兰不久,丈夫换了公司,进入了不同的工作领域金刚石在工业上的用途,其中充满了新科技的新鲜与挑战;十多年后,又自己创业。于是,在荷兰留了下来。等再回头一看,居然二十几年过去了!
书中《踏寻梵高的足迹》这一辑,内容是我居住欧洲这些年,陆陆续续走过梵高生前停留过的地方后,将旅行的感触,加上梵高在世时西方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的书写。希望透过描绘梵高的生命历程、自己旅行所见所闻和历史对照的心得,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方式是以梵高年表的顺序,让读者易于联想。为了尽量写全梵高生前住处,我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些地方虽已造访过,也重新再行走过,以补充不足,并添拍照片。
踏寻这件事,当一九九九年有了开头之后,就欲罢不能地坚持了下来,陆陆续续走到二○一二年。
梵高在他生活的年代,属于旅行颇多的人;能完成走访梵高足迹的行程,特别感谢唐效的支持与协助,他牺牲休假充当司机,毫无怨言。特别是巴黎之行,城里交通复杂又无处停车,每找到一处遗址,我下车观察、感受、拍照,而他只能守在车内注意躲避警察,紧张一日,肩膀僵硬、腰酸背痛、胃口全失。
阅读报纸,得知二○一五年,梵高居住过的纽伦,特意铺就一条星空自行车大道,宛如名画《星夜》中的晶莹灿烂,长六百米,吸引梵高迷。近年,法国南部阿尔勒旅游局一反过去的沉默,突显该地梵高的曾经,招徕观光客;效法奥维,在每个梵高户外创作之处,竖立画作标牌,对照实景,带出思古幽情。
伴随更多梵高个人与画的研究,许多有关他的事物,正以不同的新方式不断呈现,都待读者有机会自己去感受;而我呢,也会在将来的岁月,一一前去领会昔时与变化后的个中差异。
至于《我看梵高》文辑,顾名思义,收录的几篇短文,是我自己对梵高的一些剖析。二○○九年台湾联合报系在台北举办梵高特展,邀我写文章共襄盛举,《从梵高的教育谈起》《梵高背后的女人》《访故居看梵高的恋爱》三篇文章,即配合展出刊登于《联合报》要闻版《名人堂》专栏上。而《我看梵高的经济算盘》,则是后来自己认为应该补写的一篇文章,曾于二○一六年五月刊登于《深圳商报》文化副刊《万象》我的《荷兰闲园》专栏里。
梵高之为梵高,他成长中接受的教育与自学、他面对爱情的执着疯狂、他自负的艺术鉴赏能力、他的穷困潦倒等,都触动我去思考前因后果。笔记走过梵高足迹的种种,加上四篇我看梵高的省思文章,似乎才能较完整地突出我心目中这位艺术大师不朽的立体风貌。
希望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一种深度艺术旅行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出读者阅读旅游或亲身探访的共鸣,甚或挑起其他的意见和看法吧。
《踏寻梵高的足迹》的出版,我自认为意义不同于一般梵高的传记和评述,有了另外的切入点,增加了新的观察面与内容。
因缘巧合吧!与荷兰这个国家的缘分,梵高与我虽然生存在不同的时代,彼此之间竟紧密地连接了起来。
自序 踏寻梵高的足迹
辑一 PART ONE 踏寻梵高的足迹
004
津德尔特(Zundert)
012
泽芬贝亨(Zevenbergen),提耳堡(Tilburg)
022
海牙(Den Haag)
032
伦敦(London)
041
海尔福伊特(Helvoirt)
045
埃滕(Etten-Leur)
052
拉姆斯盖特(Ramsgate)
060
艾尔沃斯(Isleworth)
071
多德雷赫特(Dordrecht)
080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087
布鲁塞尔(Brussels)
095
博里纳日(Borinage)奎姆(Cuesmes)、瓦姆(Wasmes)
106
霍赫芬(Hoogeveen),新阿姆斯特丹(Nieuw-Amsterdam)
127
纽伦(Nuenen)
143
安特卫普(Antwerp)
151
巴黎(Pairs)
165
阿尔勒(Arles),圣雷米(St. Rémy)
172
奥维(Auves-sur-Oise)
辑二 PART TWO我看梵高
184
我看梵高的经济算盘
187
从梵高的教育谈起
189
梵高背后的女人
191
访故居看梵高的恋爱
后记 踏寻梵高足迹后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