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叶茑萝》精选了于晓威近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10篇。于晓威的小说在艺术品格上,具有无端变化和迷人的可能性,他尽量摈弃了许多事物存在的习惯性法则,专注于人性心理边界的向内开拓。他以哲学意蕴的二律背反来逼近不可超脱的生活本相。在表达生命个体的时代欲望和忧伤方面,于晓威的小说弥漫着隐密的气质。
1.
本书是现代性五面孔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现代性五面孔丛书是花城出版社近年着力打造的原创文学品牌丛书。旨在推崇现代性写作,拒绝平庸叙事,希冀汉语写作以新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学潮流之中,并且搭建起一副崭新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拼图。
2.
书中的十个故事,主人公有教师,有警察、有失足女,有肯德基送餐员,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作者看似冷漠的叙述中,能读到对于这些平凡人温情关注。
3.
于晓威是当下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体味和深谙了现代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构思技巧和审美品格的作家之一,读他的小说,如同穿行在一个迷宫之中,你以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事实证明前方是一堵墙壁,但当你行至水穷处,往往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4.
作者近年来致力于油画创作并颇有建树,这与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互补和旁启,让他在叙述故事时构思精巧,细致,充满画面感。
我的文学与生命观(自序)
一
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似乎一直思考的是,文学能为现实做什么,但当2016年马上过去,新年即将来到无论从历史、传统、旧俗,还是从个人生命和心理意义上讲需要总结些什么的时候尤其是面对这本小书,需要写一份自序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恍惚怔忡、不知如何言说的困惑:对于文学,就我自己而言,我为它做了什么?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对于文学,我做得还真是不少。初中时因为它,我学习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全部自愿放弃,忍受着老师们无数的责骂不说,还害得我毕业留级,最终连正儿八经的高中都考不上,只好去了一所职业高中的美术班打发青春期了事。二十岁左右,刚在县城文化馆参加工作时,承蒙一位好心的、爱才的邮电局局长相中我,他费了好大的劲儿,经过市里和省里两级主管邮电部门特批,调我去县城邮电局人事科工作,给我福利分房。我去干了三个月,百般不适,深感背叛文学,无暇伺候它,于是厚着脸皮找到局长大人,要求调回原单位,楼房我也不要了。后来的下场是我与妻子辛苦积攒了十年工资,才自己买了一个楼房。因为调回文化馆,又有时间可供支配了,再加上那时候一贯受到深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影响,自己主动跑到偏僻农村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却因连日奔波疲劳,于一个细雨飘飘的下午,竟在江上行驶中的木船的甲板上睡着了,醒来后浑身瘙痒,遍布湿疹,此后见风落泪,遇水浮肿,于是一个叫作顽固性荨麻疹的怪病折腾了我足足十五年。其间喝了无数汤药,寻了无数偏方,皆不抵用。冬天不敢出门,雨季不敢赴约,为此错过了多少与异性们聚会雅坐的机会。好在此症于十年前,不知不觉中,它自己竟完全消失遁形,让我康复如初。再后来,遭遇过多次唾手可得、明确之极的步入仕途和攀升的机会,皆被我一一婉谢和放弃。
能说我为文学没做什么吗?
但是没用,你做出这些,文学不一定就觉得你顺眼,文学还要看你另一方面为它献出什么。
那就是作品。
说作品我气短,知道自己干得确实不像话,不够好。但是尽管这样,也还有点一以贯之的底线,什么是我能做出的。
没太写一套做一套。也就是说,没太一边在作品中塑造善良、公平、正直形象,一边在生活中见利忘义、虚伪猥琐、前倨后恭。
没太糟蹋汉语言文字。对它的热爱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追求简洁、凝练、富表现力和张力的文字,并且一直坚持手写,以体现对其身心俱服,内外兼修。
没太重复自己。文学是一个高贵和聪颖的女子,你对她展示你的智慧和桥段,展示你的迷人空间,不可再三。那样不仅仅是亵渎对方的美丽,更是侮辱自己的智商。只习惯用一种方式说我爱你是无力的。
没太一心只写正确的故事,而慢待旁门左道、身体发肤与变态小我。再好的金銮殿旁边也得有厕所,城市没有垃圾场就意味着处处是垃圾堆。人去了感官什么都没有,血液也是流动的,想成为榜样和标本那是尸体。
没太考虑为金钱写作。这个真不是哪个生活中伟大导师教的。是天性。若说我不自量,那好,换句话说,那是文学本身教我的。
没太觉得自己一直会写。知道自己总有写不动、写不出来的那一天,但是很清醒地偷偷发现一个秘密,写不动的那一天,可以有一个办法让人家尽量不忘掉你,那就是多扶持和帮助更年轻、更后进的人,不要跟年轻人争风吃醋,争名夺利,使大家由着对你文字的喜欢转化为真正对你心性和品格的喜欢。
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生命感到悲观。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有一些矛盾,原因在于我一直对生命感到悲观。一直却又曾经,这是不对的。
说不清为什么。就像一个人知道空气对于呼吸的重要,他想弄懂它,但是他什么都看不到。
曾经有人就此问我:你的生活有什么坎坷吗?
我说没有(这要感谢上帝)。你觉得生活还挺幸福吗?我说当然(因为我很容易知足)。他不客气地看了我一眼:那你就是作秀,精神撒娇。
这当然不对。他把生命同生活的概念弄混淆了。我对生命感到悲观,并不是说我厌弃生活。反过来说也对,我热爱生命,但我未必热爱生活。况且,悲观从来不是失意者独占的权利。
对生命悲观并不是说怕死。当然,一个人说他怕死,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我想,只有浪费时间的人到头来才真正怕死。一个珍惜时间并孜孜以求的勤奋黾勉的人,死对他不是终结,是靠近完美。
由此想到了时间。想到了相对论。我想,人的生命或许无法卓有成效地延长它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和厚度,使它看起来变得立体一些。一个作家或艺术家,他的天然的操守和福祉在于:他必热爱读书,如此他接通了逝去时间的通道,与前辈生活形态与思想对话;他必生活在现实和当下,这是他生命个体赖以存在和运动的方式,是他现世的责任和底线;他也必然要想象和创造,他得以超前体察和生活在未知的人生领域,预见并瞻想邈远的未来。如此,他活了八十岁的话,他可以说:我活了三倍于此的年岁。
也就是说,从上帝手中偷回一些派定之外的生命,这是作家、艺术家们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