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采桑文丛(*辑)的收官之作,内容定位仍为既关注读书,又关注生活。 如果说,《在清迈》《锡耶纳日与夜》《面朝大海的陶尔米纳》中,作者留下的是游踪,那么读萧军、读田家英,读托尼?朱特、马内阿、莫迪亚诺,作者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戴新伟应该zui准确地在把握采桑文丛的内容定位。作为南都著名的《阅读周刊》的掌men人,他编辑自己的文集同样匠心独具。仍采用精装软书脊,以恽南田精美的工笔画为封面,由著名图书设计师刘运来设计。
后记/关于《旅食集》
汪曾祺先生的《旅食集》,小32开,不足300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十七八年后,我在中山大学的一家旧书店买到一本,其时,我旅食岭南也近十年了。
我曾经在《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中提到过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从《成都晚报》上知道汪曾祺来四川开笔会的消息,大概正是在《旅食集》出版后。不曾想到,我后来与汪先生的作品有更近距离的接触。
上世纪80年代,被出土之后,汪曾祺写了大量的作品:小说,评论,散文……后者以游记最具特色,《旅食集》即其一。后来见到云南将他有关当地的文章编为《昆明的雨》,很有意思的编法,我在昆明时买到了。
改革开放时代,内地作家在香港发表作品是风气,这些喷发的作品有多少是刊发于香港?要问当时的编辑古剑先生。他不仅编发汪曾祺的文章,还有施蛰存、黄裳、柯灵、流沙河等大家的作品。他不仅在香港发这些人的文章,还联系台湾的媒体、出版社刊发、出版。他是那个年代内地文化人的知音。
听古先生谈往事,看作家学者给他的信件,那是编辑这个行当让人引以为荣的时刻。
一转眼,认识古剑这位隐居在珠海的香港文学前辈也有近十年了。十年中,读了他的两本书,为他编了一本书,知道了很多作家交往的秘辛,对这些作家的了解更为丰富,汪曾祺作家的身份里便增加了书画家的成分。古先生的书里记录了汪曾祺送他的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曾经让一幅与我收藏,这张松鼠图,古先生曾写及:
回北京后,他即寄赠一册《晚饭花集》和一张画。此画甚有趣味:梅枝上伏一松鼠,瞪大眼睛专注下望。题:八五年十一月二日晚炖蹄髈未熟作此寄奉古剑兄一笑。汪曾祺六十四岁。那只松鼠瞪大眼望的不正是未入画面的蹄髈吗?意在画外,令人莞尔。
去年,吴兴文先生在他的新著《书缘琐记》上写了一段话相赠:很多人都不了解写作是一门技艺,就跟其他任何技艺一样,必须边做边学。这张松鼠图,无论是从编辑还是写作者的角度看,正是边做边学的内容之一。
历来对风土感兴趣,客居岭南,随看随写,也积有几万字,最初编我的《旅食集》便是这些内容。更换为现在的篇目,已经在《今天的写作》一文里说过了,兹不赘。但取这个书名的缘由是打定主意要写出来。除了有致敬的含义,我这一代写作者的媒体经历,亦不能忘记。
可居丈、云庐老师平时指教极多,这次又为小书题签,谨志感谢。
戴新伟,诗人,书评家,编辑。1978年生于成都近郊,2004年出版散文集《水红色少年》(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文学评论集《许多张脸,许多种情绪》(安徽教育出版社)。长期关注文化、书业和艺术品收藏动态,诗歌及散文作品散见于《南方都市报》《中西诗歌》《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和《东方早报》。20042015年工作于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现供职于艺术品藏拍机构。
辑一
萧军在延安
收藏家田家英
一边种毒草,一边看世界
权杖与拐杖
作为有罪诗人的妻子
曼德施塔姆夫人的回忆录
流亡是流亡者的命运
读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
时间中的托尼?朱特
看,马内阿这个人
谈莫迪亚诺的书与回忆
《雨后》:被略去的东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札记
辑二
阅读?清单
给小艾的信:特殊年代的家书
做豆腐的小津安二郎
林文月的人生散文
书评教父如是说
辑三
在清迈
锡耶纳日与夜
面朝大海的陶尔米纳
西西里的中国人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中元节的回忆
花椒粽子
种竹记
记栀子花
后记 /关于《旅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