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作为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总会留下几句相关的经典性话语,谋士也是如此。比如,和范蠡有关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和魏徵有关的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作为西汉舞台上的经典人物张良,也有一句经典性的话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张良的地位,仅次于萧何、曹参,而且,对张良,还有一句概括性的总结定论,可谓掷地有声帝王师。
这是刘邦给他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司马迁身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给予他的评价,度身定做,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张良最初的形象,却和帝王师这种洒脱的气质似乎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历史成就一位大家,手法各不相同。仔细分析来看,张良的人生成长经历,完全属于励志版本。
人们都赞扬刘邦唯才是举,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多是布衣,只有张良出身贵族。正是这位韩国贵族子弟,以汉初三杰之首的身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推翻暴秦的事业。纵观张良的一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智谋无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人们往往把大禹治水当作勤劳勇敢的象征,把诸葛亮的事迹当作聪明智慧的象征。其实比诸葛亮学问更大、智谋更高,又比诸葛亮早四百年的张良,才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化身,成功的典范。
二是统一大功。我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诸侯割据称雄二百余年,难得一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却因施行暴政,最终不得善果。接着群雄蜂起,争战不休,以刘、项为首的楚汉战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要走分封诸侯的老路,亭长刘邦却要走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新路。这种统一之路是时代的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之路,是民族振兴之路。应时代之需,为实现统一大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下盖世之功的当数张良。
三是洁身自好。这位功高盖世的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理应得到显爵厚禄,而张良却出乎人们意料地坚辞高封,只要求到留地做个小侯(留侯)。有人功不如他还到处为升迁奔走呼号,张良功高而求低酬,功成而急流勇退,以难能可贵的沽身之举永垂青史,更被人们誉为旷世奇才。
张良的智慧,张良的功勋,张良的品德,不只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部《运筹帷幄张良》的出版,更在人们面前矗立起一个活生生的张良。
第 一 章
一个人的战场
张良出身世家,张氏五世相韩。他从小就受到百般宠爱,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之张良的聪明才智,到十七八岁时,便具备了通晓古今的渊博知识,娴于辞令的辩才,文武俱精的技艺,尊老爱幼的美德,矢志不渝的操守,宽容大度的胸怀,刚柔相济的性格,潇洒豁达的风度。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张良挺身而出,为报国仇而奔波劳碌。
出身世家 将相之才 ·002
国家濒危 匹夫有责 ·007
秦灭韩国 立誓报仇 ·010
图穷匕见 淮阳拜师 ·016
得遇奇士 刺杀暴君 ·021
椎击始皇 邳桥拾履 ·027
第 二 章
巧遇人生知己
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张良也顺应时势,自己组织一支军队准备起义。但是由于种种阻碍,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都影响深远的人物沛公刘邦,从此他们一起在楚汉纷争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交项伯 驰道狂言 ·034
二世暴政 纷纷起义 ·038
刘项发难 良伯起兵 ·043
初会沛公 辅佐韩成 ·049
项梁战死 北上救赵 ·054
刘邦西征 张良献策 ·062
攻入咸阳 还军霸上 ·071
项羽入关 司马告密 ·077
鸿门涉险 应对自如 ·080
楚王分封 子房谋汉 ·087
惜别故友 远送汉王 ·094
第 三 章
帮助汉王得天下
楚霸王项羽杀害了韩王成后,张良为了报仇,告别了家人,重归汉营。汉王刘邦见到张良,不胜欣喜,立即封他为成信侯,把他留在身边,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这样,楚汉之争已经到最后关头了。刘邦在张良等一些文臣武将的辅佐下,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霸王弑帝 汉中拜将 ·102
计定三秦 隐士出山 ·109
项羽中计 刘邦得势 ·117
陈平降汉 楚汉交兵 ·123
霸王回兵 魏豹叛汉 ·129
张良荐将 韩信出兵 ·136
招降英布 驳斥郦生 ·143
范增离去 纪信救主 ·150
围魏救赵 卷土重来 ·156
带伤慰将 巧言说齐 ·163
囊沙断流 顺水推舟 ·169
韩信拒谏 楚汉议和 ·175
会师垓下 自刎乌江 ·182
第 四 章
一个人的晚年
刘邦虽然如愿以偿,最终平定天下,登基当上了皇帝,但并不是说从此天下太平。刚建立新政权,风波不断,刘邦都在张良的帮助下巧妙地一一化解。但是张良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只要求到留地做个小侯(留侯)。在刘邦死后,他没有再辅佐下一任皇帝,而是脱尘出世,仙游四方。
刘邦登基 廷论得失 ·190
杀一儆百 布告万民 ·198
鸟尽弓藏 谢病不朝 ·205
众将谋反 雍齿受封 ·213
太子风波 吕后求策 ·220
高祖出征 重托留侯 ·227
商山四皓 弥祸无形 ·234
脱尘弃世 仙游四方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