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是 20 世纪法国*重要也是*难定位的思想家之一,虽然他在中国的形象往往是一位艺术作品的评论和研究者,但其一生*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借助研究古典哲学而发明的哲学阐释方法。他的艺术阐释实践(无论是对普鲁斯特的文学阐释、对培根的绘画阐释,还是两卷本的电影阐释作品)不过是这个方法在具体艺术文本中的应用。本书研究的就是这个方法差分化(différent/ciation)。差分化来自德勒兹对差异概念的改造,其*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差异的生产过程发明了一个复合结构。由于在法语中,t/c在语音上无法区分,而德勒兹方法的核心正是为每个类似t/c的模棱两可的奇异点,赋予以上复合结构,因此本书名为《含混的诗学》。本书分为方法的呈现、方法的实践和方法的反思三部分。在方法的呈现部分:本书将借助讨论德勒兹思想成熟期的这两本著作,分析德勒兹如何使用差分化的方法,把建构在同一上的系统改造为建构在差异上的活系统。在方法的实践部分,本书将借助差分化方法的两个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一思维方式的解释能力。为此,本书首先讨论了德勒兹如何在对柏拉图后期著作的阐释中,通过差分化去应对非存在和幻象等思维难题;又如何在对刘易斯卡罗尔文学文本的阐释中,借助差分化去回应非意义、无穷倒退、模棱两可等意义难题。在方法的反思部分,本文引入了生命哲学的坐标,探讨了差分化双重思维结构的活力论来源,以及差分化方法的局限。众所周知,德勒兹的艺术理论和艺术阐释极其重要,又晦涩艰深。通过思维方法进入德勒兹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切入这一思想的内核,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思维方法的实践所产生的各种文本尤其是该方法在电影、绘画、文学等领域的重要阐释实践。方法的应用实践处理的不仅是电影、绘画、文学等艺术内部的问题,也是借助这些艺术文本而呈现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更是艺术的哲学和伦理纬度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通过直面生产这些文本的阐释方法,了解这个方法要处理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而才能带着这样的问题视野和方法意识关照德勒兹对艺术的阐释不仅关注他说了什么,也关注他怎么说又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说。*终我们才有可能借鉴和改造其方法,开展我们自己的艺术阐释实践,将其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应用在对新兴互联网艺术的研究中。
本书由车槿山、汪民安作序
秦兰珺,198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在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工作。中华书法美术作品资源库项目负责人,中华数字美术馆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新媒体艺术、新媒体理论。曾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史学月刊》、《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海艺术评论》、《艺术手册》、《中国艺术报》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