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80年代校园纯爱故事,细腻描写了青春期人们对爱情的憧憬、追求和迷茫。对爱情的放弃与坚持,懵懂与思考,在这段校园时光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弥足珍贵。
青春拒绝假象
关于青春文学,现在多得有点泛滥成灾,各大出版社与出版公司,纷纷把苗头瞄向了青春题材的小说与青少年作者这个群体。尤其是自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偶像作家之后,这下可急坏了其他出版社及出版商,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青春作家的战役就打响了。
十多年来,当红少年作家、明星作家辈出,从郭妮、明晓溪、蒋方舟、张一一、独木舟、刘同、张嘉佳等80后作家,到张牧笛、张佳羽、顾倾城、万亿、苑子文、张皓宸、张晓晗等90后作家,再到徐毅、宋和煦、马知行、何欣航、陈盈颖、尹晓龙、朱夏妮等00后作家,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青春文学一直倍受读者青睐,图书市场也一直一路高歌。
应该说,青春文学、校园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领域。而在这领域中,青春小说则是最为热闹、最为昌盛的领头羊。关于青春小说的兴起,大概要以20世纪90年代初郁秀的《花季雨季》问世为初起点吧!自此之后,《正时高三时》《新来的班主任》《十七岁不哭》等一批校园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但是,这些后来者所写的青春小说,很难与郁秀的《花季雨季》媲美,这种缺失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韩寒出道,其《三重门》堪与《花季雨季》比肩。不过,个人感觉韩寒的小说力作与郁秀的成名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之后,郭敬明的《幻城》、张悦然的《樱桃之远》、贾飞的《中国式青春》、一草的《那时年少》、独木舟的《一粒红尘》等相继走红,成为不同时期青春文学的畅销作品之一。
近些年,经网络和影视的介入,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走红的更是多如牛毛,《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更是成为其中的经典作品与佼佼者。有不少青少年作家的小说都在往影视圈里钻,不少都呈现出未播先火的趋势。
当然,青春文学表面的繁华与热闹,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荒芜与冷清,因为影视文化多为快餐文化,青春文学的过度介入,只能导致作品泛滥,成为快餐式的垃圾作品。
其实,当下的青春小说现状也是不容乐观的。记得我上学那会儿看校园方面的小说,很难在书中看到做爱这样的字眼。可以说,前期的少年作家在写青春文学或校园小说时,大都不自觉地美化或诗意化了青春,自恋倾向严重。可后期即当代的青春作家在写这类小说时,却大段地描绘性爱的场面,大段地讲述上床的过程与感受,尤其那些自称前卫或下半身写作的人,更是把男欢女爱的场景描绘得绘声绘色。什么垮掉、坠落、无厘头、残酷、漂一族等阴暗灰色的字眼纷纷安在年轻一代作家的身上,他们把青春越写越恐怖可憎,越写越不堪入目。
现在的丑化青春与曾经的美化青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网络文学的泛滥与推波助澜,青春文学作家层出不穷,势必会影响其作品的质量与深度。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作者意识到了青春小说的不足与缺陷,于是有部分作者改变了写作风格,试图还给青春一张真实的脸。在这里,我想提到两部小说,一部是《狂欢的森林》,另一部是《戴着面具跳舞的青春》。它们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读到过的最好的两部青春小说。也是从那一刻始,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也把自己曾经写好的关于青春的小说修改整理出版。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天才作家韩寒,就个人的爱憎好恶而言,本人对他的杂文欣赏程度明显高于小说。不过,韩寒在关于写青春小说时却说过一句让人十分认同与看好的话,他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调侃道:文学来源于生活,干吗非要高于生活?
是呀!多少年来,我们的文人在文学创作之中,一直误入或说陷入了一个怪圈里,即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于是,编起小说来不由自主地就朝两个方向发展:要么
美化生活,要么丑化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制造出人物的矛盾冲突,使故事达到高潮。而青春作家们也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在写青春类题材小说或校园小说时,不
自觉地也自恋或丑化起来!所以,除了上学期间看看青春文学外,之后我很少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青春究竟是什么面目?校园生活到底是苦还是乐?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该展示给世人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生活?有许多作者在做这方面选题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夸大或诋毁起现实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不同的另类生活。因而,如果你想从当今的青春作家的小说里了解真实的校园生活或年轻人的状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顶多只能了解皮毛,大多时候还是一种假象。
或许,我们的文人如今都丧失了辨别能力,他们根本不清楚大众究竟爱看什么样的书。
其实,读者真正喜欢的作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需要去美化或者丑化的生活。人人都需要一种共鸣感,读者一般只想从小说里体味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而不是你的自恋高歌或淫乱咒骂。不信瞧瞧今天的青春类小说或校园小说,大多都是凭炒作卖出去的,很少有凭实力的。用新闻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只要你打造出了知名度,写什么样的小说都能出版!这也难怪有人愤愤不平地在报纸上怒叱垃圾畅销书!不论是郭敬明的唯美文字,还是春树的残酷笔风,都会给人制造一种青春的假象,因为对比一下现实,读者就会发现自己所处的校园环境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此,让我又想到了历史学界的一个定论,真实比美更重要!用在此处也十分合适,不论是校园小说还是青春类小说,我觉得首先得给人一种真实感,如果读者一看就能看出是胡编乱造的,那情况就不妙了!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就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我们写作时不可能原原本本照抄生活,把故事的细节一一记录,毕竟我们不是在写纪实文学或传记,即使纪实性的东西,也不可能把原本的事情一点不漏地记述出来!我所说的真实性,是指所编故事的可信度,夸张是有必要的,却要讲究分寸,一旦吹破牛皮那就要闹笑话了!
《谢谢你曾路过我的青春》是我青春三部曲的一部,其中一部《我的青春与你擦肩而过》已经出版,另一部正在创作中。这部最先动笔的长篇青春小说却未能最先完成,因为这里面充斥了太多自身的影子,我在极度的矛盾与困惑当中一步步去修改与完善。文由情生,情由心生,抱着这样的创作态度,我写任何作品的时候都十分地认真与仔细。或许正因如此,书稿完成以后朋友们看罢都觉得不太像小说。
是的,我写的小说有点零乱,故事性不是太强,也没多少悬念,耐性不好的人是很难用心把它看完的!不过,我想要说的是,我的小说绝对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好小说!至少我没有美化或者丑化现实,而是展示鲜活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叙述故事情节中,我没有像前期校园小说一样对性或男女关系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也没有像当代的校园小说一样大肆渲染、过度描绘,而是力求真实地展现世纪之交的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与青春面貌!
自然,因为本人的写作水平与塑造能力有限,不可能写得尽如人意、引人共鸣!我只是试图给读者呈现出20世纪末中国中学校园生活的真实场景,或许由于区域、民族、地理、方位等的不同,我所写的故事不可能深得其他地方读者的同鸣,这是在所难免的。同样,由于世界之大社会复杂众相丛生,我不可能把当时的校园人物都写进来,更不可能都把他们具体化。这正像道德作家拉罗什福科所说的那样:为了正确地了解事物,应当知道其中的细节,而由于细节几乎是无限的,我们的知识就始终是肤浅和不全面的。
正因为这样,文章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容器,包括我所写的青春小说也都逃脱不了这个宿命。所以看来看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迷惑或误解,怎么弄来弄去就这么点事?怎么就这么几个人物?
确实如此,小说容易成为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它不可能等同于生活,更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人都搬上镜头。但是即使这样,小说也应该拒绝虚假与做作。我是个诚实的人,因而我只写真实的作品。我的青春拒绝戴面具,同样我的青春小说也拒绝给人假象!
本名王河涛,河南临颍人,80后射手男一枚,爱做梦、重感情,崇尚自由、向往诗意人生。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后有幸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并担任省青少年作协副主席。曾荣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撰写的《80后作家108将》入载80后文学史《笔尖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