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学,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14岁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17岁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建筑教学及建筑设计工作至今。1989年于英国牛津理工大学进修,1993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993年至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1989年至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00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及省部级奖项,发表专业著述3本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我要送给北京一个月亮
(中国大剧院的设计经历)
在巴黎期间,我们双方共同讨论了各自准备的大剧院方案,互相提意见及建议,最后商定由双方各自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及模型,提交给业主委员会,这已是第四轮方案了。这一次,我们清华的方案也做了很大的变动,我们放弃了前几轮方案的布局(三个观众厅分别布置在东西两侧,建筑中央部分南北贯通的布局),采用了大剧院三个主要的观众厅(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并列布置的布局,建筑的整体平面形状为半圆形,我们戏称这个方案为“半个月亮”,在大剧场北面,我们也布置了半圆形水池,和大剧院平面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法方对我们的方案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安德鲁说清华的这个方案平面布局和他们最后的方案差不多了,说明双方设计理念已经接近了,他也很赞成大剧院前面有大水池,说这样能产生倒影,夜晚时会很美丽。但是他说大剧院距离长安街太近,他还是坚持要改变规划设计条件,他们还是决定把大剧院整个建筑往南再推移一百米。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想法,这种想法势必会改动人民大会堂西面的整个规划布局,还势必要进行大片旧城区的拆迁工作,这能获得北京市当局的认可吗?但安德鲁决心已定,我们也就不说什么了,那就这样吧,有一个大胆改动规划条件的方案也好,看看北京市规划部门的反应吧。
安德鲁向我们介绍他的椭圆形方案,他连连用手势比喻说他这个方案是“一个水中的月亮”,“不是鸭蛋。”他说他要送给北京一个月亮,他这个说法和理念的确很有感染力,但我们总觉得建筑的外形还是有点儿不太像一个月亮,我当时就说:“……你这个在水面上的半球体是半个椭圆体,加上水中的倒影,也还是一个椭圆体,总还是有点儿勉强……”安德鲁说:“……人们会有想象力的……”他这话说得也有道理,我们又对他们这个方案提出了一些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布景运输的问题以及消防疏散的问题等),希望他们进一步改进。这次讨论会双方都有收获,我认为这次讨论已经为双方拉近了设计理念上的距离。
安德鲁再一次语出惊人
最后这一轮审查方案已经没有评委会了,而是改由一个“专家委员会”的机构在听取各方案汇报后,向设计方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方应马上做出回答,然后业主委员会最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向上级领导(国家大剧院筹建领导小组)提交一份报告。
这次方案汇报会规模很大,文化部小礼堂内坐席上可能有好几十人,会议由贾庆林同志主持,各个方案汇报人在台上都有些紧张,我在台上汇报清华的方案时,感觉自己嗓子发干,声音有些发哑(也可能有前两天感冒的缘故)。轮到安德鲁介绍ADP的方案时,他介绍完整个方案后,许多专家都抢着发言,其热烈程度和其他几个方案介绍完后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时我感觉,之前专家们好像憋了一口气,现在火力全开了,看来这个“大鸭蛋”确实引起了震动,我原先的估计没有错。专家们的发言大都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这样的方案怎么能和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协调?另一点是几乎所有的专家们都认为这个方案没有考虑建筑节能的问题,有的专家直接问安德鲁:“你这个方案形成这么高大的室内空间,你考虑过这会造成多大的能源浪费吗?夏天时,空调要耗费多少电你清楚吗?”我当时感觉小礼堂内的空气仿佛又紧张了。
但安德鲁的有些回答,却更使人吃惊。
他在回答国家大剧院与天安门广场的关系时说:“我们的方案现在已从长安街马路边线后退160米,现在从天安门城楼上看不到大剧院,大剧院的建筑形式和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群的协调问题,可以说不存在……你们提的问题是多余的。”
安德鲁又说:“有的专家提出我们这个方案室内有这么高大的室内空间,夏天开空调的时候浪费能源,我要说的是,不用考虑上部空间的温度有多高,因为大厅上面的空间那是苍蝇待的地方……”安德鲁的回答,针锋相对,也可以说有些盛气凌人,我估计不少专家接受不了。但是并没有人起来对安德鲁的答辩加以反驳。
我立刻明白了,在场的专家们毕竟都是学识丰富并有涵养的专业人士,安德鲁的话虽有些粗鲁,但专家们已经理解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安德鲁的话是有些道理的,在高大的大厅空间中,可以只在人们的活动范围内采用空调,上部空间比较热也没有关系,只要想办法把热量排出去就行,这是现代建筑节能的新趋势,也是比较合理的措施。这次会并不需要投票评选,因为这是一次专家审查会,会后,由业主委员会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步骤。这次会后,我们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有三四个月之久吧,也没有听到业主委员会方面有什么消息。
海上生明月
2006年国家大剧院落成揭幕,首演式那天,我正好在青岛出差,没能有机会体验盛况,深感可惜。但我回来后,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大剧院的夜景照片,大剧院整体的轮廓被灯光投射,显得雪白闪亮,映在池水中的倒影正好和水面上的实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椭圆形,在深紫罗兰色的夜空中,洁白晶莹……我不禁想起安德鲁在巴黎时说过的那句话:“我要送给北京一个月亮。”我当时还揶揄他说这只是一个椭圆形,不是圆的,但现在我看到它的夜景照
片时,我顿时想起了张九龄的著名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安德鲁曾经说过“是不是月亮要靠人的想象”,他说对了,这样的大剧院的夜景肯定会激发人的想象力的。
1958年我22岁,在大学毕业前一年开始参加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工作,直到2001年夏天为止,共参加过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大约有十几轮吧,可以说我的建筑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和这座大剧院有干系,国家大剧院确实是我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难忘的情结。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终于建成了,我的大剧院情结也解开了,终结了。现在我已老了,安德鲁也老了,他也退休不做设计了。我写下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借此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同时也是对我结识的这位有趣的法国朋友的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