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是一本散文杂集,收录了夏至、吕不同、宋小君、王路等各个作家关于孤独的文章。诣在鼓励大家在孤独的时候要坚持下去,不要堕落,在zui难捱的时候,坚守住才会迎来黎明。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眼前只有孤独的桨,握在手中就是战斗的剑,希望这本排解孤独的书,可以温暖每一个孤独时刻的读者。
《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编辑手记:
我是一个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小时候有爸妈陪伴,上学之后有同班同学、有室友陪伴,能迅速有自己的圈子互相聊天玩闹。当自己不孤独时,“单独”这个词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意义,有时还会欣喜自己有独处的时间。但等到我毕业,一个人住在租来的房间里,每天早上八点出门上班,晚上八点下班回家时我才知道,孤独是那种钻到你骨子里,慢慢啃噬你精神的东西。
不是不能孤独,是不能日日夜夜一个人,身边连个能分享生活的人都没有。我可以上网刷剧,可以打电话,可以视频聊天,可以读书,但真的当自己不经意做了一件事情亟待分享的时候,一看屋子里,哦,一个人都没有。这当然是较为浅显的孤独,人群里热闹的时候我也很容易变得孤独,因为不想融进那个圈子。又或者爸爸下班回家,宁愿在车里多待一会也不愿意上楼吃饭,想留给自己一些自省的时间,这也是孤独。我在做这本书之前做了一次市场调研,在全网平台搜索孤独,仅仅回答及累计发帖数达到2000万条以上,仅知乎平台关于“孤独”(不包括寂寞、精神孤独、心里孤独等搜索词)的回答累计3万条以上,其中回答中有出现:结婚后仍然孤独、老了孤独、聚会中孤独、出国后更孤独等词条。
所以我要做一本能对抗孤独的书,一定要有趣味,有意思。要通过孤独的人分享彼此的状态和语录,让读者找到平衡与有乐趣的地方。通过了解这些人在孤独的时候干什么,来增加对孤独的理解,达到消遣孤独的目的,让自己“不再孤独”、“更有力量”。
我要用这本书告诉每一个在忍受孤独的小伙伴:孤独既不是礼物,也不是惩罚。我们每个人都会孤独,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我用了一年时间来做这件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用一年时间做一本书基本都是对公司的损耗,对我自己也是。讨论孤独的文章和名句都太多了,我从将近150万字的初稿里,删减了几十余次,在完善的二十万字的定稿里,又筛选了两个半月,才有了这本书的雏形。诸如类似细节,只是想告诉在读这本书的人,这是我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的良心所在,一年来它的成稿占据着我的书桌,我已尽我很大努力,将有关孤独所有好的内容选了进来。这本书所选内容不见得每个人都会喜欢,但肯定有一两句话能击中你的内心,让你在孤独中坚强起来。
这是一本文学书,我却更倾向于将它当成一本工具书。里面的插画也是专门找画师根据文字画出来的,至少它做到了有趣。希望这本排解孤独的书,可以温暖每一个孤独时刻的你。
倘若真有时间机器的话,我想将这本书送给五年前的自己。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能过得更开心一些。
——夏至
知乎里面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孤独时正确的指南
写给每个看起来很好、实则默默死撑的“孤独患者”:
你是否也拥有无人能懂的孤独?
是否也在人群中格格不入,尽是无法言喻的疏离寂寞?
愈想逃离,却愈孤独?
我们都期待他人的认同与倾听,都怀抱着自身的不安。
自我一旦太脆弱,就会掉进从众的陷井,成为满街相同的复制品,失去自己的故事。跟着别人的脚步活着、向他人展现伪装的自己,勉强那个笨拙的自己以迎合外在世界。然而,心中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自信与安定。即使受到人群簇拥,仍然挥不去强烈的寂寞,一个人在狂欢的人群中孤单。
学会与孤独共处,并非断绝与外界的联系。相反地,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学会适度依赖他人,拥有许多受到他人接纳的体验,才能建立坚定的自我、不为迎合他人而活。因此,与孤独共处,即是善用一个人的余裕,在属于一个人的时间里仔细思索,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坦率面对内心的阴影与不安,接受自身个性的特质与差异。挖掘属于自己的答案,学会坚强,看见真正的自己。
从今天开始,每天前进一点点,就能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第一章>>
你知道鸟儿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开始叫吗?
我这里的,四点三刻开始,六点结束。
孤单的是鸟。
看似孤独,实则自由
第二章>>
老师说只有天才、英雄才有资格孤独,其他人都是寂寞。
忍受孤独的方法
第三章>>
人生就是你身边睡着一只老虎,你会恐惧、逃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切是
幻象,就成了问题。你要骑在它上面,抚顺它的毛,人生的目的是要和老
虎睡觉。
孤独,就是这样一只老虎。
第四章>>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
你的力量。
——霍德华·法斯特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
第五章>>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
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莱蒙托夫
凌晨四点,看见海棠花未眠
第六章>>
曾经如此,此后不再。要记得。
——保罗·奥斯特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第七章>>
人生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面对孤独和沉思。
——纪伯伦
孤独是什么?
晚上在看丁俊晖演讲的时候,被他的一段自白深深打动,我觉得很切题:
“其实努力是不需要给别人看的。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合群,其实他可能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天天就是想下课了去打球。那些年,我下课之后去打球,从来没有人跟着我去看我打球,别人不知道我下课去干吗,他们以为我下课就是跟小伙伴们玩去了,这是正常人的思维。”
作为曾受到全民关注的天才球童,小丁同学八岁开始练球,十一岁单杆破百,十五岁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台球冠军,十九岁就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奥沙利文破了二十一项世界记录。
但是他对童年的记忆就只停留在台球上,曾经整整一年都在练习室里一个人练习基本功,每天十二个小时。因为专注和投入,所以也失去了很多别的东西。
不管看上去少言寡语还是阳光开朗,可能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独来独往的时期。有人喜欢闭关练习,有人爱好封闭创作,有人只是为了找个地方静一静,与自己对话。
所以我想,独来独往也许只是一种选择罢了。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付出的代价。
5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十点,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关于明史的书看完。
下午一点,出门,找个coffee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在那儿改一篇论文。其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花半小时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晚上七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十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十二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凌晨两点,跟某同学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工作日平均会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
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要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孤独也是这样,偶尔偷得半日闲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后果当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经因为某政治事件而坐过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几年被单独关押的生活,这样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说得可真确切。
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地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国人里面太中国……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段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我有有幸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有吃过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经历过的痛苦中,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具有破坏力。这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还因为一个人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待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又惊咤于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等等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还能写小说、政论、博客,可见要把一个人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忍受的极限会是什么养的结果?”
让我告诉你,忍受是没有极限的。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依靠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当然还有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DVD、CD,那里面有他人的生活、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音乐的美、知识的魔术、爱的可能性、令人愤怒的政治家等等。我们九九八十一生都不可能穷尽这些道理、美、爱、魔术的一个小指甲盖,怎么还能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事实求是的态度。
就是说,它是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片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地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刘瑜《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