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则故事:
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来到了天堂门口,守门的天使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是谁?”天使问道。
“我是麦克。”他回答。
“我没有问你的名字,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个老师。”
“我没有问你的职业,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我没问你是谁的父亲,而是问你是谁。”
就这样,他不知该如何回答,怎么回答都不令人满意。
“你是谁?”
“我是一个基督徒。”
“我没有问你的信仰,而是问你是谁。”
“我每天都上教堂、敬拜神,喜欢济弱扶贫。”
“我没问你干了什么,而是问你是谁。”
最后,他没有通过测试。
天堂不是用来简单区别好人和恶棍的。
一个人的价值才是真正的答案。
生活久了,会知道世上大多数人好好坏坏,各参其半。
你活出了你的价值,你就是完整的你,无须别人认同,你自己就是答案。
世界既然可以是你看到的样子,那也就可以完全不是。这不是辩证法,这就是事实,就看你的思维模式是否能转过这个弯。这个很重要,重要到你只需对自己的思维现状稍做一点破坏——对,破坏,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都说人生高不过理想的高度,事实是,你只能得到你相信的。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不断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反过来,这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发现和认识自己,不断不断……
人的一生就是认识自我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不错,但这种修行,不是经历世间种种,而是经历各个时期的自己。
很多难以回答的人生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被问题隐藏了。
我想带大家认识这些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到答案。
这实在是一次思维的冒险。
我希望它值得你花时间去翻开本书。
想写这本书很久了,当初总觉得自己知之甚少,万一对读者有误导,岂不成了读者新的困扰?为了避免如此,我一直学习着、“准备”着,所有学习的动力皆源于此。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越多,我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很多东西越不能确定,这让我十分恐慌,完成这本书也变得遥遥无期。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并非所有知识都对自己有益,我开始筛选自己想要的,讲自己真实感受到的。那么读者呢?每一位读者也都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而我与读者的关系只是认识、知道、了解一些或者一点,我不可能陪任何人走完全程,事实上也没有人需要我这么做。于是,我明白我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并从这种压力中解脱出来,才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对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我期盼着能对读者哪怕有一点点帮助,这就是值得欣慰的事了。十几年来,我不断学习、读书、做笔记,只为找到一些方法和智慧,然后把它们分享出来。人生的智慧在哪里呢?从成功学到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甚至民间巫术,我都一一涉猎,不让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试图找出它们的共性——那到底是什么?
截至目前,我不敢说自己已明白真相,但这样做确实拓宽了我的眼界。我也不再无论在谁面前都夸夸其谈,因为我了解了人性,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把在研讨会上听到的奉为真理,把在大街上听到的同样的话视为敝屣。
认识自己,你就知道了一切。一滴水包含了大海的信息,一片雪花隐藏了宇宙的奥秘。寻找智慧你不必向外求,它就在你之内,借由不断地问问题,答案将会显露,哲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这句话也许比真理还要重要,否则的话,这样的真理将会制造对立。
人生的痛苦与欢乐都是由自己创造的,与外界无关。如果你对这一点还不甚了解的话,这就是你读本书的意义所在。如果我只是说一些你认同的话,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毫无价值。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以挑战你的观念开始的,也正是你的观念创造了你的现实。如果你对现状不甚满意,或者想要变得更好,你就必须先挑战你的观念,进而选择能把你带向美好未来的想法。
所有的改变都起始于思想,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美妙的旅程,去找寻那改变人生的秘密吧。
信念的建立
?1
你大部分的观念都是以前建立起来的,有的是由于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有的是因为重复多次的事件。这些经历或事件经由你的解读,变成了你对这种事情的观念,在以后的人生中,你就会以这种观念看待生活。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如果生活不如意,你就怨天尤人,岂不知,是你创造了生活。生活从来就是生活,是你挑选了符合自己观念的生活。要改变生活,先改变自己。
?2
问: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样子是我们的观念十之八九无益于我们。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当初不选择多一些有益于自己的观念呢?
答: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有益于自己的观念、看法和行动,至于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未知了。根据当时的情景,你选择了对你最有利的方式,最起码你认为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这种方式到现在你也还在用。
问:举例说明。
答:在很小的时候,你不被允许哭,因为父母教导你,男孩子哭泣是软弱的表现,所以虽然感觉委屈时很想哭,但是父母严厉的目光使你知道,如果不听,就会遭到责打,甚至不让吃饭等惩罚。久而久之,你已习惯强忍泪水,看上去也越来越坚强。直到现在,“男儿有泪不轻弹”仍然是大部分人的观念,好像男人一哭就不是男人了。
问:这么说男人可以随便哭了。
答:哭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能量的流动,是一种身体反应的保护功能。要哭就哭吧,想笑就笑吧,女人比男人长寿就是因为女人更容易让情绪自然流动,而不是压抑下来损害躯体。
问:我要是哭泣就会被认为我这个人软弱,还会被看不起。
答: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男人要像男人就不能随便哭,要维护自己坚强的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为了讨好别人,委屈自己,真正坚强的人是勇于做自己的人。
我们的很多观念其实对我们并没有益,我们却还在坚守,也许是因为它们曾经对我们有益,但现在未必还有益。检视哪些对我们有益、哪些无益,是你现在要做的工作,如果你想要生活变得更好的话。
?3
问:还有哪些公共观念对我们无益呢?
答:例如“贵的就是好的”“知人知面不知心”“生活不公平”“人有三六九等”“生活不容易”“男人必须……”“有钱人都是奸商”“女人必须……”等等,所有这些观念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瓦解它们。
问:哪句?
答:它是真的吗?
问:这么简单吗?
答:是的。
?4
问:为什么这么简单,我们却不去改变呢?
答: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它们了,从不去怀疑,这样我们也就不用再去思考了。当然,我们不是去判断真假或对错,只是去检查它们对我们是否有益。
抽烟能让人看上去更有男子汉气概,这种观念就对你是无益的,因为抽烟既浪费金钱又糟蹋身体,不小心还会引发火灾,而且抽烟跟男子汉气概一点儿也不搭边。如果你认为挎个名包是尊贵的体现,那就去买好了,虽然名品并不等于尊贵,但它对你并无害。可如果你为买它而省吃俭用,那就对你无益了,因为它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买后你会被它所奴役,那它对你就是有害的了。
过去的观念创造了我们的现状,并制约着现在的选择,决定着将来的生活。
当下每一件让你痛苦的事都是你改变的契机,它在向你表明,造成这种境况的观念的存在,顺藤摸瓜,找到并瓦解它,你的新生活就从此开始了。
?5
问:在这个社会,女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是不是跟她们的观念有关呢?
答:在这个大环境下,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女人是弱者,男人这么认为,女人也这么接受。弱者容易受到强者的伤害,这好像是一种事实了。
问:不是事实吗?
答:事实是选择而来的,接受自己是弱者,那么受到伤害就不可避免。男人接受了自己是强者,所以就表现出勇敢的形象来。之所以战争是男人的战争、搏斗是男人的游戏,无非是因为它们能表现出男人身为强者的一面。在远古时候的女人统治时期,男人不过是提供生育、干着低级本能的奴隶而已。
问:男人天生比女人强壮,这一点不容置疑。
答: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比女人强壮,强壮的女人比弱小的男人更有力。难道强壮的女人会认为自己是强者,弱小的男人会认为自己是弱者吗?体质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是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弱小的男人也要表现得像个男人(强者),再强壮的女人也要表现得像个女人(柔弱),这是大众认同的观念所决定的。如果不这样表现,你可能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问:难道女人愿意成为弱者,成为受害者吗?
答:她们愿意成为弱者,但不愿成为受害者。
问:为什么?
答:因为弱者可以得到保护,但是选择了成为弱者就会受到伤害。
问:选择成为强者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吗?
答:选择成为强者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不允许自己受到伤害,他会把这种伤害叫挫折或意外。
问:也就是说同样的事发生在弱者和强者身上是有不同的解释的。
答:是的,同样的事,强者选择承担,弱者选择是别人的过错。
问:所以说,女人要想不受到伤害,就要选择成为强者,自己承担责任。
答:这样也好不到哪里去。
问:为什么?
答:强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你看,男人并不比女人更幸福快乐,也不比女人更长寿。可惜,这个社会还在向这方面引导。
问:那如何是好呢?
答:男人不必成为强者,女人也不必选择成为弱者。强者顶着巨大的压力还要保持缄默,会对身心造成严重亏损。弱者会因为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而郁郁寡欢、抑郁而终。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
问: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有相当多的女人已经成为强者,她们和男人平分秋色,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弱者已经不再是所有女人的代名词,成为强者的女人们已经展现出了她们的力量,在竞争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答:这没有什么可喜的,也不是进步。“女强人”并不值得推崇,她们失去的比用“强者”换来的更多,得到的是徒有其表的光鲜,这只有她们自己知道。男人尚且承受“强者”之苦,何况女人呢?需要维护强者形象本就是弱者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维护形象的,而且强弱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对自己的定义。
问:你是说强者就是弱者吗?
答:我是说标榜强者的人是弱者。
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呢?
答:真正的强者是摒弃强者、弱者观点的人,是活出自我的人。强者不知道自己是强者,男人不知道自己是男人,女人不知道自己是女人,你才能像个人自由自在地活在世上。强弱本是一家,男女本是一体,做自己想做的事,本性使然,才能和谐幸福。
问:这么简单?
答:是的,最好的就是最简单的。时代变了,强弱的观念也会变化。观念变了,事实也会跟着变化,所以并没有不变的事实。纵观整个历史,人类只是从一口井跳到另一口井,男女地位也只是来回互换,从未真正平等过。
?6
问:现在大部分国家应该是男女平等了。
答:只要还在提倡男女平等,平等就永远不会到来。只要还在想方设法制造平等社会,平等就遥遥无期。我们在用不平等的方式宣扬着平等言论,我们在用不平等的行为创造平等社会。
问:请举例说明。
答:“女士优先”就是不平等言论。
问:这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吗?
答:文明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是老人孩子平等的社会,为什么女士优先呢?
问:是对女人的一种尊重吧。
答:对男人可以不尊重吗?
问:也不是,也许女人是弱者,让弱者是应该的吧。
答:老人不是弱者吗?老人和女人谁优先?
问:应该是老人优先。
答:为什么不提倡老人优先呢?
问:也有提倡了,还有退伍军人优先、残疾人优先啦,等等,只是“女士优先好像叫得更响”。
答:女乞丐可以优先吗?
问:我想想……好像……应该……可以吧?
答:女歹徒可以优先吗?
问:……
答:女强盗、女罪犯呢?
问:这还真没有仔细考虑过。
答:优先是需要条件的,是为某一部分人服务的,这怎么能算平等呢?
“女士优先”是一种不平等条约,是一种“伪文明”,男人想当绅士,女人想要特权,各有私心,平等就成了空谈。
男人在外对女人彬彬有礼,却指责老婆赴约迟到。这是西方传来的一种文明,中国的传统是长幼有序。女人不想要被看作弱者的报酬和地位,却想要弱者所享受的待遇。“女士优先”让男人成为强者,女人成为弱者。分别强弱,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我们一面说着男女平等,一面却又提倡着“女士优先”,“优先”本身就是在制造不平等、制造等级,三六九等是平等吗?制定规条限制行为,限制人行动的自由,怎么能是平等呢?只要制定规条,不平等就出现了,虽然制定规条的目的是实现平等。
女人为了追求一点点自我优势(男人给的),就把自己置身于了弱势群体。这是一种男人以小搏大的伎俩,让女人以为赚到了便宜,实则是自行承认自己是“弱者”,从而背负起“容易受到伤害”的信念:“我是弱者,我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女人的这种无意识信念就容易受到男人(强者)的控制。
?7
问:男人怎么能这样对待女人呢?
答: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男人不这样对待女人,女人会指责你。因为这种信念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求证,如果不符合她的信念,她就会尽力去维护。其实男人也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强者意识,因为这些男女的自我信念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共识,每个人做的、想的,就是往这个公式去靠拢,也就是每个人都在维护这个集体性信念。
其实“弱势”群体并不想要特别的优待,只想要平等,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才引发了条例的诞生。但是条例做不到平等,只会引发更多的不平等。
当没有什么需要去维护的时候,平等就到来了。
?8
问:我们的观念除了有小时候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影响?
答:小时候的观念如果说是被迫接受的,那么以后的观念都是我们主动学习而来的。
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许多无益于我们的观念呢?我们没有是非判断的能力吗?
答:学习不是坐在课桌前读书写字,也不是上培训班或读夜校,我们的一生无时不在学习,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不处在学习当中。
问:怎么讲?
答:你只要活着,就在接收信息。
问:我赞同,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
答:你选择什么样的圈子,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电影、电视剧,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逛什么样的商场,参加什么样的聚会,等等,都在影响着你的观念。
问:既然环境这么重要,为什么人都很难做出改变呢?
答: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掌控自我,但是事实上他只能被环境影响,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加热直到被煮死也没有跳出来。
想经商就不要痴迷于言情小说;想快乐就不要再看哭哭啼啼的连续剧;想健康就不要躺在沙发上暴饮暴食;想让世界更美好,就不要再去关注负面新闻;要成功,就不要与失败者为伍;要上天就去考航天学校;想炒菜就去学厨师。一个人不可能宅在家里而朋友遍天下,也不可能在选择了与小鸡一块儿觅食后,却能飞上蓝天。
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我们就是依着学习到的这些观念认识世界,选择情境,定义自己,论断他人。我们对每一种事物的认知,都是被教导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活在了局限的思维里而看不到广阔的现实。
问:所以,我们在局限的思维观念里做着局限的选择。
答:是的。
?10
问:怎样才能更好地选择呢?
答:是观念就有局限,只要观念有助于目标的达到就是有益的。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听从感觉。
问:跟着感觉走?
答:是的,观念一般来说是判断对错,认为怎样才是正确的。而感觉来自心灵,它不受观念影响,所以,它只做对自己有益的事,而不是受到观念的牵制,根据“正确”做事。
问:感情用事会不会太危险了?
答:感觉危险你是不会去做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感觉外,没有什么事是正确的。在局限的观念里做出的正确,也不是一种正确。感觉幸福就是幸福,感觉痛苦就是痛苦。小孩子就是凭感觉行动的,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正误之分,所以他们玩能玩得欢天喜地,哭也能哭得毫无顾忌,只是……
问:只是什么?
答:只是他们的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成人扼杀了,真是一种罪过。
问:成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为了便于控制他们,按照成人规定的样式去做,我们把这种强制过程叫“学习”。
问:这也是为了孩子好,最起码是为了将来好。
答:是的,我们用限制性的思维观念来为下一代的幸福着想,会发生什么事呢?
问:听你这意思,我们可以放任不管。
答:管不管结果都一样,小孩子会受成人的影响。
问:解决方案呢?
答:先改变自己,而不是教育下一代。
我们的每一代人总是急着教育下一代,并把这看作是父母、教师、社会的一大责任和义务,但教育好下一代的前提是有好父母、好教师、好环境。好父母、好教师、好环境从哪里来呢?
问:从自身做起。
答:对呀,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你就先变成什么样。孩子不听你的,但会模仿你,所以为什么要去费力教育呢?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问:其实大部分人也知道这一点,可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
答: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但是,是不是真知道也不一定,很多事我们都是把以为知道的但是不知道当成是知道的。
问:怎么确知呢?
答:当孩子的行为令你伤心、生气、愤怒,感到烦心时,如果你能自问“我哪里做错了,让孩子做出这种行为”,从而进行自我检讨,那么,你就是知道自我教育的事实的,而不是教训子女,改变他们。
问:我想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
答:所以,如果孩子叛逆、难管,其实是教育不当的结果。父母禁止的,孩子反而会更想去追求。其实孩子也不是喜欢,只是父母的禁止行为令他们抗拒,想要反抗。给出一个什么力量就会返回来一个什么力量,这是物理定律,也是人生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