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生活的点滴,有身受的体验,更多时候,作者是站在一旁,静心观察,描写某一个人物,刻划另一种心情。也有对法国文学和艺术表演的感想,出外旅行时碰上的难忘的人和事,当然更有对出生地的依依的眷恋。
★了解法国的生活,就要走进法国;
★体验法国的浪漫,就要走进巴黎。追逐作者的目光,法国的生活清晰展现;
★体味作者的笔触,巴黎的画面如在眼前。法国巴黎,不仅仅只有浪漫,还有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1993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蓬草,原名冯淑燕,原籍广东,在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柏立基教育学院英文系,在港时曾从事教职及编务。1975年赴法国巴黎,先后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及法国国立高等翻译学院。著作有长篇小说《婚礼》,短篇小说集《蓬草小说自选集》《顶楼上的黑猫》《北飞的人》《森林》《老实人的假期》《出走的妻子》,散文集《亲爱的苏珊娜》《樱桃时节》《还山秋梦长》。编译有《萧邦传》《不听话孩子的故事——世界文坛大师童话选》等。撰有剧本《花城》《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已在香港拍成电影并放映。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代序)
野外室内
读书之乐
踏与不踏
冬末话语
逛市场
街头
卢森堡公园的木偶戏
亲颊
风雨中
冰封三月
浪人
寒夜
快餐和外卖
不醉
追不上
红砖屋的大门
阿尔及利亚女人
候诊室里
身历声唱机
维尔第的歌剧
迷宫
露宿
人之初
什么也有了的孩子
“美满”收场
乡村神甫
摩托车的一群
“地球日”联想
星火
青春
我爱电台
小圈子·中国城
幻景
乞者
说不清的理
不快乐的国家
歌声
走了一个朋友
机场
别
重回
邻座的女人
星期日午场
路
远航
往昔不变
半盒月饼
年花
市声
迎送生涯
曾是
倒挂
蝴蝶
过时
维也纳闲情
赏花
小巷的画家
舞娘
野餐
希腊
夜船
岛的人事
远足的同伴
请喝茶
七色鸟
《如花倩影中》的痴
小岛和大世界
分期死亡
针刺的皮毛下
女佣
米修·突尼耶
万花筒式的《不朽》
冬天的故事
蒙迪安诺
读书之乐
多年来,阅读仍是我最心爱的嗜好之一。
我在童年时代,是一个性情孤僻的孩子,可能这便是一个主要原因,使我选择了和书本做伴(还是因为整天躲起来看书,而致性情怪癖?)。家中有一个乌黑的木书柜,放在阴暗的阁楼里,一旁便是香灰密布的祖先灵位,我经常蜷缩在这个角落里,熏黄的灯光下,把父亲的藏书一本一本地翻来看,变了色的纸张,其中不少更给虫蚀得脱了边缘,霉旧的气息在四下里散发着,我却一点也不介意这样子悄寂地度过时光……
父亲是中医,藏书中有一大半是和医药有关的,我毫不选择,药书也拿来看了,主要还是看插图,有那么多的花花草草;至于生理学及人体解剖的部分,我也看上半天,所以我才六岁,便模糊地知道胎儿是怎样在母亲的腹中成长。有一次我拿着胚胎发育图去找母亲,想着她会为我解答一些难题,谁知她一看到那几幅插图,脸色大变,把图表一手夺去,骂了我半天,说我不学好。那一刻,我实在很莫名其妙,这些书本是父亲的,难道父亲也不学好?我张大了嘴,还想争辩些什么,母亲大喝一声,吓得我抱头鼠窜了。
我七岁才进学校念书,在一间夜学里念一年班,老师讲授的功课,我不觉得有兴味,又因夜间上学,我瞪着天花板上的几条光线暗淡的电光管,才一刻便伏案大睡了。老师教训了我多次,但我照睡不误。日间,我喜欢去的地方是街头的一间书店,店中放了一张桌子,桌上便有各式各样的图书,我站上四五个小时,每天风雨不改地来,这样子便把《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少年科学读物》等全看遍了。回抵家中,却看黑木书柜里的药书,甚至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志》、《七侠五义》等等——我可是没有经过选择的,我看这些章回小说,纯粹因为它们在黑木书柜里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