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研究/文艺学美学精品文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名的“七月派”的近十位核心成员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化活动展开深入而全方位的考察。全书分三辑:辑主要以“七月派”重要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阿垅为核心,回顾和探讨了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所作的坚守和探索;在《七月》杂志这一抗战文学的重要发表平台上,追踪阿垅抗战文学创作的独特历程,并展现了他如何与另外两位同样“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七月派”作家丘东平、曹白一起,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由法捷耶夫——鲁迅——胡风所开创的《七月》传统。
第二辑的三篇文章依次是:对耿庸和冯雪峰围绕着《阿Q正传》的阐释所发生的争论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从空间研究的角度着重探析了路翎重庆时期创作的丰富空间内涵;考察了“七月派”重要诗人绿原在对“胡风事件”的反思和研究方面所发挥的特殊研究者的作用。
第三辑既有“七月派”相关作家佚文的重新发现,也有对“七月派”其他成员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思想史关系的延伸思考。
王丽丽,浙江三门人,先后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7月始,任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曾为韩国淑明女子大学交换教授、日本拓殖大学外国语学部外国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有《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引言
第一辑
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坚守与探索——对1950年那场理论批判的回顾和再探讨
写出痛痒相关的“真”——《七月》的三位抗战文学作家
诗卷兵书总可哀——解读阿垅与胡风的书信往来
第二辑
重评鲁迅阐释史上的一件往事——耿庸的《<阿Q正传>研究》对冯雪峰《论<阿Q正传>》的批评
文学对生活空间的垦殖和作家精神空间的建构——路翎与重庆
深刻睿智而又敏感正直——绿原:胡风事件的特殊研究者
第三辑
王元化是怎样炼成的?——写在《王元化评传》付印之际
《受伤之夜》——梅志的处女作
反省大事件,复活小细节——读晓风主编的《我与胡风》(增补本)
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研究——以胡风为个案
主要征引和参考文献
《七月派研究/文艺学美学精品文库》:
这就很自然地涉及一个很多人都深表关切的问题:王元化到底是不是胡风集团分子?包括王元化在内的所有当年涉案人员的陆续获得平反,就已经从事实上反证了“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罪名实在系出捕风捉影。如果所谓的“集团”都是“捆绑”而成的,那么自然也就根本不存在过什么“分子”。或许,更加学术和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胡风事件对王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前者对王元化的一生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胡风事件对王元化生命和思想历程的影响既深且巨。尽管晚年的王元化十分注意与“宗派”意义上的胡风分子之名,保持显著的距离,但也没有在思想方面彻底否认自己与胡风等人曾经存在的一致性。也许恰恰是因为从一开始,王元化就不是出于所谓“宗派”的理由而与胡风等人交往,所以他们的接近反而更加纯粹地体现在思想方面。
实际上,这也是《七月派研究/文艺学美学精品文库》各章将要逐渐呈现的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初版于1952年6月的文集《向着真实》中,王元化的文艺见解与胡风思想相近甚至相同之处随处可见。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在文艺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近似与亲和,不光缘于相互过从而产生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更主要的,还因为两人欣赏和借鉴的外国文学的资源十分接近。从《向着真实》中明显可以看出,鲁迅、罗曼·罗兰、果戈理、契诃夫,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构成了20世纪40至50年代王元化文学思想的主要来源,而所有这些作家与批评家,也同样为胡风所喜爱,同样为胡风的文艺思想提供了重要营养。
众所周知,阅读黑格尔,在王元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果仔细分梳,王元化阅读黑格尔又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开始于隔离审查时期的读《小逻辑》而至于“韦编三绝”,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黑格尔的《美学》(第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