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大讲堂》是一本浓缩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常识精华的图书,全书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人类社会的精彩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全书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军事常识、体育常识、天文地理常识、文化艺术常识,
一个人拥有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常识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有利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个人素质,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历史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对人类历史文化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常识也不过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盲区。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材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读者最感兴趣且最实用的内容,推出了本书。本书是嘹望中外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读者可以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全书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中国名人常识、世界名人常识、中国军事常识、世界军事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世界文学常识等卷,从政治经济到历史宗教,从官制法律到军事兵器,从天文历法到文学艺术,从医药科技到民俗礼仪,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科学的体例、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1000多个常识,涉及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常用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翔实,语言简练,内容全面,脉络清晰。为了方便阅读,本书以词条的形式,把丰富而又零散的知识和史料系统地串在一起,力求为读者在文化的群峰间标画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铺设一条有浮标的缆索。
这是一座浓缩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宝库,覆盖面大,涉猎面广,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文化常识。一书在手,让读者在畅游广阔的历史文化知识海洋的同时,享受无与伦比的阅读感受。
第一篇 中国历史常识
华夏源头
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炎帝
黄帝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夏朝兴亡
商汤建国
盘庚迁殷
周武王灭商
周公摄政
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
中原争霸
春秋五霸
吴越争霸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荆轲刺秦王
九州一统
秦灭六国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楚汉相争
吕后称制
文景之治
吴楚七国之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骞通西域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班超通西域
党锢之祸
黄巾大起义
蔡伦改进造纸术
离析与交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魏概况
蜀汉兴衰
东吴概况
两晋兴衰
八王之乱
……
第二篇 世界历史常识世界古代史
第三篇 中国名人常识
第四篇 世界名人常识
第五篇 中国军事常识
第六篇 世界军事常识
第七篇 中国文学常识
第八篇 世界文学常识
《中侨大讲堂:中外人文大讲堂》: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汉平帝统治时期,王莽任大司马,大权在握,他极力收买民心、树立党羽,意在夺取政权。平帝死,孺子婴即位,王莽继续辅政,自称摄皇帝。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为了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进行了一些托名古制的改革措施。9年,王莽下诏,历数土地兼并的弊端,下令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各家土地超出规定的,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受田;违抗不遵者流放。第二年,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筦,在全国的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管理市场,并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业,不许私人经营。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加变更。王莽的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光武中兴
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刘秀就是东汉光武帝。称帝之后,光武帝镇压和收编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削平割据势力,经过近10年的奋战,统-了全国。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精简地方机构,惩治贪官污吏。光武帝曾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他废除了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把田租从十税一降为三十税一。同时,撤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州县官员数万人。他还从严治吏,一共处死违法的高级官吏刺史和太守十多人。光武帝在位期间,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班超通西域
王莽时期,西域与中原断绝了联系,分裂为诸多小国。东汉初年,匈奴的势力重新扩展到西域各国。汉明帝时期,东汉恢复西域都护,并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南道诸国,争取这些小国断绝和匈奴的关系,同东汉一起抗击匈奴。班超受命出使,先到达了鄯善国,攻杀了北匈奴的使者,使鄯善归附东汉。然后他西至于阗,迫使于阗王杀掉北匈奴的使者,归降汉朝。此后班超在西域苦心经营,与当地国家合力抗击匈奴。永元三年(91年),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并复置戊己校尉。永元六年,焉耆等国归汉,自此西域完全在东汉的统辖之下。班超在西域为政尚宽简,威信很高。班超通西域,恢复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各族人民同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时期,在宦官专权的情况下,有一批较为正直的士大夫和太学生经常品评人物,批评朝政。李膺、陈蕃、王畅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其中以李膺的名望最高。李膺大力惩办不法宦官,为宦官所恨。延熹九年(166年),李膺杀掉了与宦官关系密切的方士张成,其弟子诬告李膺与太学生等结为朋党,诽讪朝政,败坏风俗。在宦官的怂恿之下,桓帝将李膺投狱,并下令大范围搜捕“党人”,共有几千人被牵连。第二年,这些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这就是“党锢”。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又发生了一次党人与宦官的斗争,党人失败,遭到了更加残酷的迫害。直到黄巾起义发生以后,党人才被赦免。黄巾大起义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十分腐朽,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豪强势力不断扩张,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农民的处境日趋恶化,被迫奋起反抗。黄巾起义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起义的领袖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的活动。他加紧部署起义,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中平元年(184年),由于计划泄密,起义提前举行。以黄巾为标志的农民起义军在8州36方同时举行起义,攻城夺邑,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黄巾军人数众多,遍布大江南北,声势浩大,京师震动。但是起义军组织涣散,各支力量未能协调配合,统治者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黄巾军主力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就被镇压了。这次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进而结束了极端黑暗的外戚宦官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