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阐析现代社会保障的内在伦理维度。第二章,历史地考察西方现代社会保障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基础。第三章,从人的需要角度审察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第四章,从人道主义角度审察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第五章,从社会正义角度审察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第六章,从人的权利角度审察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研究》试图强调现代社会保障内在的就有伦理本性,现代社会保障和伦理是一种共生关系,现代社会保障的伦理内涵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内在一致性。相关的道德争论,对于伦理学、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来说都是有益的积极源泉。
汤剑波,男,1972年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研究。
导论
第一章 现代社会保障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界定
一 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
二 现代社会保障的内涵
三 现代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伦理问题
一 谁应该提供保障:责任的主体
二 谁应该获得保障:责任的客体
三 应怎样提供保障:责任的目的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伦理动因
一 现代社会保障的经济动因
二 现代社会保障的政治动因
三 现代社会保障的社会动因
四 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
第四节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伦理学
一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跨学科性
二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价值观
三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与伦理学的互动
第二章 现代社会保障道德基础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形成时期的道德基础
一 英国的《济贫法》:新教伦理与古典自由主义
二 德国的《社会保险法》:保守主义与社会国家思想
三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个人主义与清教精神
第二节 福利国家的道德基础
一 福利国家的思想源泉
二 国家责任:社会正义与公民权利
第三节 新右派社会保障政策的道德基础
一 新右派: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二 自由、责任与权威
第四节 “第三条道路社会保障政策的道德基础
一 “第三条道路:新自由主义与老社会民主主义之间
二 重塑价值:社会团结、机会平等与积极福利
第五节 现代社会保障道德基础的新挑战
一 “后时代的挑战
二 走向多元责任:多元主义与志愿主义
三 复兴公共精神: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
四 超越阶级意识: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
第三章 人的需要与现代社会保障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需要基础
一 现代社会保障的需要诉求
二 需要的界定与现代社会保障
三 需要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第二节 工作伦理与现代社会保障
一 工作与现代社会保障
二 工作伦理与资本主义
三 工作伦理的批判与反思
第三节 需要与国家责任
一 需要满足的方式
二 需要的社会责任
三 需要的道德价值
第四章 人道主义与现代社会保障
第一节 仁慈主义与社会保障
一 仁慈的历史考察
二 仁慈与责任
三 仁慈与自主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人道主义基础
一 人道主义的历史考察
二 现代人道主义的价值内涵
三 现代社会保障的人道理念
第三节 关怀伦理与现代社会保障
一 相互依赖性
二 关怀责任
三 关怀与正义
第五章 社会正义与现代社会保障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社会正义基础
一 正义观念的历史考察
二 现代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正义诉求
三 现代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正义内涵
第二节 分配正义的争论
一 运气的问题
二 设计的问题
三 共同善的问题
四 财产权的问题
第三节 平等的争论
一 现代社会保障的平等诉求
二 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
三 机会平等与机会差异
四 补偿不平等与可欲的不平等
第六章 人的权利与现代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保障权的理论与挑战
一 社会保障权的产生
二 公民身份理论与社会保障权
三 挑战中的公民身份理论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的权利基础
一 作为人权的社会保障权
二 作为公民权的社会保障权
三 现代社会保障的权利辩护
第三节 社会保障权的争论
一 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
二 社会保障权与财产权
三 权利和义务
四 完整的权利体系
结语 超越工具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研究》:
其次,依靠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防止被利用与被剥削。对国家福利的指责,一些疑问可以被提出:为什么依赖于市场和家庭可以接受,而依赖于国家就不可接受呢?为什么在防止他人人身攻击上的安全保障可以依赖于国家,而在防止饥饿的保障上依赖于国家就不可接受呢?显然,依赖性本身并不是天然就被反对的,在这里存在一种道德判断:即依赖于某些机构是道德的,依赖于另一些机构则是不道德的。有些依赖性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经济危机等,这里应受道德指责的不是个体而是制度本身。没有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人们都会由于依赖性地位而被利用、压迫和剥削。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至少确保个体进入市场与社会的最低限度的独立性,保证与促进了个人拥有正常行动所要求的主体地位。
最后,须全面地理解“自主”。倘若自主意味着自我决定,那么,到底是不被干涉去做出决定,还是有能力去做出决定呢?如果把自主仅仅解释为不受外在任意的强制,那么,被消极权利保护的自主就不应对资源提出要求。在这里,资源缺乏不是对自由的约束,自主的唯一约束来自外来的有意识强制行为。因此,消极意义的自主只要求禁止的权利,否定了社会保障的权利;倘若积极地理解自主,指人们能够实际上做主体性要求的最基本事情,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生活计划,那么,基本资源的平等权利以及广泛的社会保障对于个人主体性来说就极为必要。当然,国家的社会保障计划应以消除妨碍人们自立的各种障碍为目标,帮助他们更好地自立。促进自立的措施不应只是给予救济金,还要提供适当的能力培训,鼓励社会保障接受者更多参与到保障的决策与实施过程,通过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来培养自立精神。
自立不是来自真空的产物,依赖性也不总是生产着寄生虫。英国学者弗茨帕里克(TonyFitzpatrick)分析了社会政策领域内存在的两个极端“乌托邦”立场。一个是“环境乌托邦(environmental)”,把社会问题看成是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另一个是“病理学的乌托邦(pathological)”,把社会问题归因于个人的失败与不道德。对于前者来说,社会政策就是要消除各种基本条件的不公平,对于后者来说,社会政策是要去改善个人的不良行为与坏习惯。由此导致两种非常糟糕透顶的社会状况:窒息个性的集体主义社会和破坏相互依赖性联系的个体化社会。恰当的做法应当是采取一种中间立场,把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都考虑在决策制定之中。
2.耻辱感问题
依赖性并非自立的唯一敌人,还有耻辱感对个体自主的损害。是否要给保障接受者一定耻辱压力呢?在集体主义者看来,“去耻辱化”是社会保障政策成败与否的标志之一,它既有利于培养利他主义精神,也有助于培养社会团结的意识。在个人主义者眼里,社会政策应该提供一种公民责任感的环境,“去耻辱化”没有公平地对待那些不需国家帮助的自我负责的公民,因而动摇了负责公民社会的基础。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在于社会保障政策本身内涵了冲突性目标:促进自主和加强控制;社会政策既有关怀的功能,也有控制的功能。“被用来传送技能和各种物品与服务的社会服务,既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还被用来强加约束和污名于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