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与制度变迁研究(1918-1949)》利用国家与社会动态共生分析框架对近代中国注册会计师及其职业团体与政府的互动格局进行了分期研究。通过实证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分析互动主导力量的变化,引申出制度创新主体的动态演化,将研究从行业微观管理拓展到制度变迁模式的演进分析。即当注册会计师主导互动时,制度发展模式呈现出强制性变迁对诱致性变迁正向交替模式;当注册会计师就行业事务表达观点及施行管理的权力与政府势均力敌时,制度演进呈现出强制性变迁对诱致性变迁的逆行交替模式;当政府完全主导互动时,制度变迁模式演化为强制性变迁模式。最后总结了该制度思想演进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启示。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与制度变迁研究(1918-1949)》以1918—1949年为时间界定,研究了这一时期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及制度变迁,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来源、引进、思想流的初步形成、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制度思想的演进为线索,系统整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特点和外部性展开分析。从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考察,这项研究是一种新的角度,即从社会中介组织制度思想的发展演变来反映经济思想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而揭示经济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经济思想史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应该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考察、观照、研究,如此才能构筑起宏大的学术和学科框架。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或“会计师”是伴随着近现代企业组织的产业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身份。企业组织理论用交易成本这一分析工具解释了企业的产生(企业替代市场),这一理论同样沿着交易成本这一线索论述了企业制度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区分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的一个最基本、最直观的标志就是企业的规模。由于企业规模不同,它所涉及的信息处理和监督管理成本也不同。为了节约监督管理成本,规模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产权结构安排,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组织的一个特征是在委托代理产权结构中形成了“管理层级制”,这是一种决策及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注册会计师及审计制度提供了一种企业治理的制衡机制,这一机制保证了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是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装置。
根据喻梅博士的研究可知,1918年6月,谢霖向北洋政府农商部、财政部分别呈文,要求建立会计师制度,并申请在北京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当月,农商部和财政部分别批文,同意其成立事务所并向其颁发第一号会计师证书,标志着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的产生。同年7月谢霖在《银行周报》58号为事务所刊登广告,标志着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诞生。同年9月7日,农商部根据谢霖起草的方案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该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册会计师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注册会计师制度从20世纪初引人中国,不仅适应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时社会公共生活及社会管理的需要。注册会计师制度的重要职能是对商业活动的一种法律规范,用独立第三方机制来保障工商活动的财务信息及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合乎规则。从社会管理而论,注册会计师制度可以维护商业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另外,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性服务业的兴起,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喻梅博士以1918-1949年为时间界定,研究了这一时期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及制度变迁,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来源、引进、思想流的初步形成、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制度思想的演进为线索,系统整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特点和外部性展开分析。从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考察,这项研究是一种新的角度,即从社会中介组织制度思想的发展演变来反映经济思想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而揭示经济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经济思想史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应该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考察、观照、研究,如此才能构筑起宏大的学术和学科框架。
赵晓雷
2015年4月于上海财经大学
喻梅,女,1981年生于甘肃兰州,2011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赴英国杜伦大学访学(2009.10-2010.10)。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持和参与了省部级课题2项,在《甘肃社会科学》、《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2篇论文曾获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时间的界定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中外文献研究现状
一 从会计审计史角度进行的研究
二 从自由职业者视角的研究
三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
四 中外会计师制度比较
五 职业道德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来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思想来源
一 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来源分析
三 中国缺乏本土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最早提出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评析
一 英美日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引进
二 英美日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中国化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流的初步形成
一 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探讨
二 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主张
三 中国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演进的特点评析
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制度中监管思想和职业化思想的互动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 国家与社会的共生动态关系
二 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监管思想和职业化思想互动的起步期(1918-1927)
一 政府监管思想的萌发
二 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的产生
第三节 监管思想和职业化思想互动的深化发展期(1927-1945)
一 政府监管思想的发展
二 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的深化
第四节 监管思想和职业化思想互动的衰退期(1945-1949)
一 政府监管思想的成熟
二 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的抑制
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一 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的特点
二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变迁
三 注册会计师职业化过程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正外部性分析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推进企业会计制度现代化
一 改良和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思想
二 通货膨胀下的记账思想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促进经济法规发展
一 对所得税法的异议
二 对公司法中监察人制度的评议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推广西方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
一 会计出版物的逐年增加
二 各种层次会计教育的举办
第五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总考察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演进的特点
一 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的借鉴性和发展性
二 政府监管思想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思想的互动性
三 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相对于执行层面的超前性
第二节 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
一 政府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关系的调整
二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可能方向
附录
附录A 会计师暂行章程(北洋政府农商部1918年9月7日公布)
附录B 会计师暂行章程(北洋政府农商部1923年5月3日修订公布)
附录C 会计师注册章程(国民政府财政部1927年8月22日颁发)
附录D 会计师章程(国民政府工商部制定1929年3月25日颁布实施)
附录E 会计师条例(国民政府立法院制定1930年1月25日颁布)
附录F 会计师条例(国民政府实业部修订并于1935年5月4日颁布)
附录G 会计师法(国民政府1945年6月30日公布)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思想与制度变迁研究(1918-1949)》:
第三,明确规定了会计师应付惩戒的具体办法。条例规定如果会计师存在与非会计师共同行使职务或是专门从事索债业务、担任会计师职务以外的保证人,抑或者在合法约定报酬以外另取额外报酬等行为时轻则接受训诫,重则接受停职处罚。如果会计师执业时收买委托人的资产或者未得委托人许可,泄露委托人财务信息,轻则接受停职处罚重则接受除名撤销证书的处罚。条例还规定一旦会计师对于受委托业务有违背废弛职务上应尽的义务时,要接受除名并撤销会计师证书的处罚。根据会计师违规行为的轻重,条例明确规定了应接受的处罚类别,避免了监管机关徇私枉法,不仅有利于纯洁会计师队伍,而且有利于提高职业的社会声誉。
1935年由于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机关再次变动,归于实业部管理。同年5月实业部在1930年法规的基础上修订并颁布了《会计师条例》。1935年法规在惩戒条款中与1930年法规的区别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监管和惩戒机关为实业部下设的会计师惩戒委员会,同时根据监管机关的变动适时地修正了交付惩戒程序,变更为先交地方实业行政官署再由其交实业部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