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育异化研究》对体育原点、体育概念、体育本质范畴和体育价值等概念及学说给予新表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的前提下,分析、总结了哲学领域关于异化概念的争鸣,进而提出了发展了的新的体育异化概念和系统理论观点。
《当代体育异化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体育异化的路径、体育异化的表现和体育异化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详实、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对现阶段体育异化的有限消解提出了新的观点。研究认为,只有构筑理想体育与践行体育理想才能使体育异化问题的有限消解真正变为现实。也唯其如此,体育才能充分展示其真正的价值力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何维民,1962年1月出生,甘肃会宁人。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主持完成国家项目2项,参与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40余篇。成果和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苏睿,1984年1月出生,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全国健身操舞导师。武汉体育学院本科、研究牛毕业,武汉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5篇,EI期刊1篇(外文期刊);参与科学研究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获科研奖励2项,其中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五节 研究路径
第六节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第七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体育异化问题界说
第一节 异化概念界定
第二节 体育异化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体育异化路径之研究
第一节 体育的原始“丰富”
第二节 体育异化的产生
第三节 体育异化的加剧
第三章 体育异化的表现
第一节 体育内在诉求的异化——体育目的的肢解
第二节 内外功能需求指向的异化——体育功能的失衡
第三节 体育现实活动过程的异化
第四节 体育实践结果的异化
第四章 体育异化的原因及其分析
第一节 体育文化悖论使然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体育形式的演进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转变与人的依附关系的变更
第四节 体育理论自身的“失真”
第五节 个人在体育选择上的博弈
第五章 体育异化的有限消解
第一节 确立体育的科学地位,归正体育理论的导向作用
第二节 确立正确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第三节 减少并逐渐杜绝外在因素的干扰
第六章 展望——构筑理想体育与践行体育理想
第一节 对理想体育的理解
第二节 体育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一 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
附录二 “体育”概念的梳理及匡正
附录三 关于体育原点的新思考
附录四 对体育价值内涵的新思考——现代视野下体育价值思考(一)
附录五 体育价值存在方式的现实性分析——现代视野下体育价值思考(二)
附录六 实现体育价值的路径选择——现代视野下体育价值思考(三)
后记
《当代体育异化研究》:
二体育的个人、团体乃至国家身份赋予作用的影响
体育对个人身份赋予作用就是体育对一个人的社会知名度、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身份的影响作用。不同层级的教练员、运动员们数十年如一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摘金、夺银,目的就是追求和提升体育身份(某某冠军、某某第一名),并通过这个体育身份获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体育冠军们因这个身份处于社会的上流,获取高额的经济报酬,而没有获得冠军或名次的大多数人则落得个浑身伤病,就业困难甚至生活无着落或在家待业。因此,我们说因体育身份不同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和获得利益的不同,教练员、运动员们也因体育身份的改变而产生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正是基于此,许多人们渴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参与体育和争取夺冠,目的是进入上流社会,占据有利的社会地位,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家长通常情况下是不愿意把孩子送人体校的,送孩子进体校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觉得孩子实在是无心向学,当运动员也算是有一技之长,万一真的出了成绩,也能够出人头地。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身份功能的内涵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非过去所能比。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市场化和商业化,出了成绩的运动员和娱乐明星一样成为广告界的宠儿,大众的偶像。成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意味着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优胜者可以不经必要程序就成为高级别官员;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奖对象;成为身载数百万、数千万金钱的广告明星。体育明星不再会去靠变卖金牌,或者当搓澡工来维持生活了。正是因为这样,冠军梦激励着无数年轻的运动员,因为奖牌已不单纯是荣誉。这种“成王败寇”的金牌主义的强势逻辑和体育身份的功能作用,使得一些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谋取不该属于自己的胜利。其次,在学校中,部分学生由于有体育的一技特长而顺利进入名优中学,加之高考加分,进入大学深造,从此改变人生。但我们要问,这样的动力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对体育本身的热爱呢?如果仅仅是因为金牌梦的激励,那算不上一种事业,就算我们有再多有能力取得金牌的运动员,我们依然不是一个热爱体育的国家和尊重运动员的社会,依然不是一个体育大国,而所干的是让体育误入歧途的事业。
体育对团体乃至国家身份赋予功能的表现就是国家锦标主义。国家将夺取金牌的数量作为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以此来显示制度优越,标榜国家实力的工具。把奖牌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不惜举全国之力去铸造金牌,竞技体育完全成为政治工具,利用竞技体育以实现种族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政绩主义、锦标主义的目的。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希特勒宣扬“雅利安人种优越论”;1952年美国对苏联赫尔辛基奥运会提出资格异议;1972年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杀害以色列运动员。中国举全国之力冲击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首地位,但群众体育却极其落后。中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耗资700万元打造开幕式,而举办方山东省的人们的体育意识又有多强?声势浩大的竞技盛会最后成为体育界的GDP“造神”运动,成为昙花一现的政绩显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