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大地》从个人、家庭入手,结合改革开放,讲述了大时代历史背景下的人情和人生、爱情和亲情、成长和成功,揭示了主人公从小爱到大爱、从个人成功到共同致富、从感恩惜福到公益慈善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将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具有很强启发性,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创业具有具有强的借鉴性。 主人公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也与当代精神完美契合,很好地体现了“大众创业,大众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
我是一口气读完《苍茫大地》书稿的。这是成功企业家刘金杰先生自传体的文学作品,它记载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改革大潮兴起之初所经历的真实而细腻的奋斗历程,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的一部历史画卷。如果希望了解中国经济起飞的社会秘密,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案例型教材。而如果要了解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会走向慈善,这本书更是会让人有别开洞天的感觉!
——王振耀(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我们在《苍茫大地》里,看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在时代大潮中,从底层百姓的人生中,逐渐开放出生命的成长果实和感悟之花。“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岛的这首诗像极了这个家族坚强不屈的豪情壮言。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饱经风霜的刘四换靠自己的双手、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嗅觉,建立起了让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企业帝国。而这似乎延续了他父母未完成的梦和未到达的那个地方。这从血脉中流淌的顽强的意志,最终铸就了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再一次辉煌。
——孙先红( 著名策划家、自由投资人、蒙牛乳业始人之一)
栾文胜,笔名铸剑。作家、编剧、独立制片人。
多部小说在中国大陆获奖并出版。2011年,其小说《合法婚姻》改编为电视剧《先结婚后恋爱》,并任编剧之一。该剧2013年在央视及各大卫视播出。
曾任职业经理人近20年,负责企业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广告宣传、娱乐营销、体育营销,当选中国十大品牌经理人、中国十大企业营销策划人、推动和影响中国品牌贡献人物等。
作品:
长篇小说《合法婚姻》2004年获首届“新浪·万卷杯中国原创文学大赛”全场大奖,后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并发表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4年6期。
中篇小说《黑耳朵》获首届“新浪·万卷杯中国原创文学大赛”zui佳中篇小说奖。后收入中篇小说集《王小波门下走狗第四波》。
中篇小说《小米的世界》2005年获由腾讯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QQ·作家杯”征文大赛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小羊的家》发表于《当代》2006年6期
长篇小说《合法婚姻》(上下部全本)2010年6月出版。
长篇小说《父亲的秘密》2011年11月出版。
长篇小说《沉默的马》2017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无常
第二章 自卑
第三章 流浪
第四章 彷徨
第五章 远方
第六章 打拼
第七章 奇缘
第八章 高墙
第九章 变数
第十章 变故
第十一章分家
第十二章 围追
第十三章 出事
第十四章 较量
第十五章 历险
第十六章 猝离
第十七章 决定
第十八章 孤注
第十九章 幻灭
第二十章 许愿
第二十一章 跟踪
第二十二章 南下
第二十三章 冲突
第二十四章 自杀
第二十五章 挣扎
第二十六章 赌注
第二十七章 商机
第二十八章 惊魂
第二十九章 爱拼
第三十章 别离
第三十一章 转机
第三十二章 相煎
第三十三章 沉浮
第三十四章 做局
第三十五章 绑架
第三十六章 永别
第三十七章 无悔
第三十八章 浮躁
第三十九章 释怀
第四十章 体悟
第四十一章 欢喜
第一章
无 常
1
父亲牵着马车,拉着母亲、大姐和大哥,穿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从喇嘛湾来到南海子村。他没有意识到,我的人生从此开始。
车出喇嘛湾,母亲望着绵延远去的车辙。
“元宝都埋好了?”她问。
风从父亲脸上刮过。
他回首遥望喇嘛湾方向,没说话。
“能不走么?”母亲看着父亲,有些不舍。
“我哥这回又遭了绑匪,吊起来烧,要不是花了几百大洋,命就没了。兵荒马乱,不跑,在这里等死?”
父亲跃上车,挥鞭子,三匹马“嗒嗒嗒”地跑了起来。
母亲一路回望喇嘛湾,若有所失。
“那些元宝银元、首饰珠宝,够孩子们用一辈子的了。”父亲说。
说完,父亲打马,没入苍茫草原。
草原上空,苍鹰静止。
父亲的马车渐渐远去,小成了草原尽头的一粒微尘。
几天后,南海子村近了。未见码头,已见大河浩荡,奔涌不息。远处,人声喧喧,黄河船夫的号子声响成一片。
姐开心地笑。
渐渐地,一座树影葱茏的村庄,浮现在苍茫大河边。
码头上人群熙攘。很多人认识父亲,和他打招呼:“俊哥,你终于下决心了,全家都搬过来?”
父亲哈哈笑着,一脸骄傲。
“看见了么,这些货,都是运到包头的。”他指了指远处的船,很多人在往下搬东西,“皮货,包克图的。”
“包克图,什么意思?”姐问。
父亲摸着姐的额头,“包克图就是包头,蒙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真的有鹿么?”
大哥当时还小,一脸天真。
母亲微笑着看周围,充满憧憬,她的脸上,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大清年间,我的祖先带着两个儿子走西口,从山西到了托县。1917年,父亲出生,念过四五年私塾。结婚的时候,父亲十八岁,母亲十五岁,大年三十过门,盘起头,绾上发髻,就算是结婚了。十三岁时,她裹着小脚,骑着毛驴,从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清水河来托县,就再也没回去,照顾半身不遂的奶奶,一共七年。
1938年,大姐出生,不久,日军占领托县。于是,举家迁至喇嘛湾,开干货铺,磨面,做麻花,代加工粮食,与村里地主合作,做生意,其中一位姓杨的先生,成了父亲的至交好友。
在大姐之后,母亲又生了三个孩子,全部夭折。
1947年,大哥出生,怕大哥再夭折,大姐被父亲拉到新生儿的床前,叫了他声“哥”。
大哥名叫刘大换,意思是要“换”,一换就不会夭折了。
同年,父亲开始养马车,去南海子村给人拉货,拉到包头,当时的皮毛集散地。
父亲对家里的亲戚特别关照。父亲的一个堂侄子很命苦:他父亲抽大烟,把母亲卖了。父亲看他可怜,收养了他。此外,父亲的外甥和外甥女,也住在父亲家。父亲给外甥娶了媳妇,给外甥女聘了,然后,带着外甥和外甥女婿,外加堂侄子,像闯关东一样,赶马车从喇嘛湾到南海子村。在南海子村码头,父亲带着二十多辆车的车队,往包头拉货,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