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随着互联网世纪到来,人日益萎缩为只会面对电脑屏幕的机械的工作者,作为现代人类的一员,面对命运这个宇宙的奥秘,我进入“死亡星球”的游戏,想要探索幸福的答案。在充满隐喻的游戏环境里,从远古到现在,死有无数的可能,生却要面对差不多的问题:金钱、爱情、工作压力、物质欲望、时间短暂等,有太多要实现的梦想,一旦人的愿望模式被开启,人生就陷入命运的不可预测的处境中。每个人的命运像被装在一个神秘抽屉。这些诱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刺激我的意识,让我感受到宇宙的第五维度——意识的维度,决定了我们在时间空间之外,和宇宙的更深的交汇。当我真的落到“死亡星球”时,看到一无所有的图景,却从接近崩溃的边缘,发现人活在世界上的奥秘……
本书预言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类不再只停留在物质世界,而且能进入互联网作为纽带的信息世界,人人变成“信息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受时空限制,从而赋予科幻文学“心”程序,并定义“心”潮流下的爱情:爱是寻找合乎内心想象的人。
科幻评论界及编辑认为本书是“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品,它聚焦人生困境,思考现代的工业文明对我们的经济、情感、环境、心灵等的影响,以“偷取一把钥匙,打开一个抽屉”的故事隐喻,探索我们幸福的奥秘。
国内独创心灵觉醒类科幻小说,一部人类文明简史式的科幻小说,一流科幻杂志、知名本土科幻作家、著名科普网站编辑联合鼎力推荐。
作者将科幻、现实和奇幻的各种元素集合在一起,带领人深入计算机里的乌托邦世界,讲述了一个人和屏幕之恋的故事,想象奇特,寓意丰富,富有启发性。
本书预言了下一个网络世纪重要的前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及人类进入信息无限扩大的公共广场,这很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终ji形态: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共享人类全部的信息。由于我们人类每天不断制造信息,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状况,宇宙除了三维空间和第四维时间以外的“第五维度”更加凸显,那就是意识的维度——只有它能解释非物质因素的世界的变化!
读者有兴趣可以将它和《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比较,但它不是人文科普读物,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幻想小说。它关注一个全球性现象:我们的世界面临的危机是地球环境遭到破坏,以这个常见的科幻小说主题为引子,倡导共同建立一个人类与宇宙和谐互惠的“人类梦”。
我们都需要理解生命的意义。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觉醒”的书,在作者眼里,生命总有一天要结束,你必须从自己开始,在空间和时间之外,寻找活着的意义!
序言
进化与异化
——《科幻世界》杂志编辑作序
《第五维度》这部科幻小说,用现在圈内的话说称之为“科幻现实主义”比较合适。作品的线索比较明晰,一个现代社会的IT白领被工具异化的现实压抑的喘不过气来,领导给他布置了的游戏项目正处于关键时期却面临取消的危险,正如《三体》有三体游戏一样,这部作品中也出现了一款名为“死亡星球”的游戏,顾名思义整个故事就在现实和游戏之间不停切换,游戏的历程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让我们将视线拉远一些,从文明的源头说起。早些时候我们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在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有很好的展示,一只猩猩学会了使用骨头敲击,随后将骨头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宇宙飞船。这一观点虽然现在被削弱了,仍揭示出工具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麦克莱伦第三就在《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中写道:“人类自身进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并使之传承下去,因此,人类的进化史的基础是技术史。”
《第五维度》这部作品也追溯到人产生以前的恐龙时代,那时面对地球环境上的生存灾难,恐龙不懂得使用工具自保,也无所谓安居和医术,而这两项正是伴随着人类会使用工具的文明诞生的。对比玛雅文明和西方文明,更高层的工具即枪炮技术的运用,征服和打败了更低层工具的使用者土著们,尤其鲜明地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和工具的使用极为相关。书中最后部分载人飞离地球生态圈的宇宙飞船,也是一个“工具”般的方舟,如同人类最初抛向宇宙的骨头。所以,本书将电脑这种工具发明后的信息时代称为“新纪元”,也就不足为怪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工具是人躯体的延伸,所以人类文明史也可称为人与工具(技术)共同进化的历史,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和《失控》中也持类似的观点,科幻作家刘慈欣最近接受采访时更表示:“手机已经演变成了人的器官”,类似的观点层出不穷,也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但是正如生物进化繁衍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一样,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技术上,对于科技我们将此称之为科学革命、突变论等等,对于人与社会我们称之为人的异化。经济学家汪丁丁则明确地表示:“由于基于社交网络,所以几乎无法抗拒加入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离开。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像圈养的鸡鸭一样被进行信息的填食,慢慢丧失了自己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手机和电脑仿佛变成了一个精神控制的机器,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是否适应环境,同理很多人对技术也是同样看法,持技术中性论,即技术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本书的作者想必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人坚信技术是一张白纸,未来是好是坏取决于我们怎么描绘。但是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像海德格尔就认为工具都是有指向性的,比如枪无论是用来打猎还是杀人目的都是“猎杀”,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就说过:“你用什么样的工具,你就会按照那个工具所指引的方向去前进,你就受到工具的指引。对于一个手拿锤子的人来说,世界就是他面前的一颗钉子。所以,任何工具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它总是有所引导,它总是有所带出的,所有的世界都是从工具里带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末,著名科学作者凯文凯利就在《失控》一书中预测“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果不其然,不出几年,我们就进入一个触摸的世界,电脑和手机成为我们生存依恋的工具。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仿佛是从网络中释放出来的,类似《第五维度》小说中提到的信息广场。不得不提作者有很强的互联网思维,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且认为这种影响是可以上升到人类进化史层面的。它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该留给人们评说。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可能早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已经抵达了人类史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只是工具本身有一种遮蔽性:
“我们眼镜用多了、用惯了,我们就看不见自己的眼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看。如果你在用眼睛的时候老看见眼镜,那就有问题了,说明这个眼镜不好用了。比如我们自己的眼镜坏了,借别人的用一下,老觉得不对头。一个被充分使用的工具,往往是不显示自己的,它处在一种自我隐蔽状态。由于真正的工具是自我隐蔽的,人们往往认为它不在场,所以工具往往被认为是中性的,是无所事事、无关宏旨的,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一个真正的起作用的工具本身是自我隐蔽的。”
现代科技就是因此被人忽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刘慈欣说的:“这是一个奇迹麻木的时代”,意指人们对于科技奇观已经不再感到惊讶,不再好奇。但是当我们细致体会,我们能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个缠结的网中,当我们离开网络时,我们会仿佛觉得离开了世界的中心,被边缘化了,而当我们融入网络生活中,包括电话网络、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等,我们就会很正常地觉得自己处于世界的主流生活形态里。
网络还给我们引入新的逻辑思考方式,网络里的世界“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心,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心”,过去我们以为文明是从古至今按照线性发展的,我们认为世界经历了史前时代、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当代,我们是貌似确定的抽象历史进程的人,但是网络时代的我们会看到自己处于无数不确定的指向当中。《第五维度》这部小说的进程就包含了至少3个逻辑:1,历史学家眼里的历史进程,从恐龙时代到现代;2,计算机的逻辑,以游戏的方式推进;3,人心意识的逻辑,人处于世界的利益的冲突中的复杂心理。
我们可以用科幻文学本身来类比,刘慈欣曾不无担心地表示科幻现实主义可能导致科幻的第三次工具化(清末民初的第一次工具化是为富国强兵服务,建国初期第二次工具化是为科普服务),因为他个人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如果科幻亦是一种工具,其内禀属性仍是作者赋予的,是带有作者烙印的,从这个角度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工具,都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工具化本身是一个伪命题(比如说科幻现实主义用来讽刺现实是某种工具,那么刘慈欣的小说大多用来表现宇宙的浩淼和科学的深邃又何尝不是一种工具)。这就是之前说的工具(技术)本身就是带有价值观的,而不是中性的。读者怎么评价、怎么使用这个工具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即便是《三体》这样的硬科幻,有些读者可以读出人类的渺小宇宙的伟大,有些读者可以读出政治经济学的黑暗,有些人甚至将这本书运用到IT行业进行分析,这些是否是作者所想表达是需要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分析的,在文学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待技术的看法也需要改变呢?
在《第五维度》中,作者通过构建很多意象,表达对科技的看法,譬如“信息广场”、“抽屉”、“第五维度”等,隐喻人进入数字时空后的世界,游戏中的飞碟近似于凯文凯利说的一个“太空生活试验舱”,它穿越无开始、无结束、无中心的游戏世界,最后到达“灰色冰冷的钢铁世界”,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无限趋近。人的大脑被机械的大脑——电脑取代,象征生物与机械的联姻,这类残酷的意象隐喻我们文明未来的走向。小说作者的这一想象似乎更多看到科技发展的弊端,但我认为作者的态度是模糊的。生命与机械的联姻,自从第一台机器产生就开始了,这是无法逆转的历史,大规模地依赖机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是眼下这个世界的真相,作者帮我们撩开面纱,只是为了更精准地看清科技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到底利弊如何,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恐慌?这就把一个关于科技利弊的问题,引向了心理层面。回到技术是人身体延伸的“身体”,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作家吴国盛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技术其实面临一样的遭遇,我们认为一个人身体的美丑是父母或者大自然给予的,于是我们忽略它而强调人的心灵美,现实却是我们总以貌取人,渴望人更好看一些,如果身体本身是中性的话,我们又何必要求它美或丑呢!
作为中国目前最好的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说:“中国科幻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奇迹麻木时代的一个生理反应。”《第五维度》就试图去揭示技术给人带来的异化,“死亡星球”的游戏历程就是沿着人类发展的脚步回顾技术和人协同进化的过程。本书将心灵意识作为时空四维之外的第五维度,其实更是一种象征意味而非科学实指,不仅揭示了技术本身带有人的目的性,更是提醒人们莫忘初心。
另外,本书给人的感觉很像戴蒙德的《崩溃》和斯宾塞�6�1 韦尔斯的《潘多拉的种子》,这两本书都是人类学巨著,讲述了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技术扮演的角色,两厢对照颇有意味,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关于进化和异化、技术和心灵的讨论。
梦窗
国内原创作家,开创心灵觉醒的文学方向。曾被多家网站如新浪网、小说阅读网、逐浪网、17K小说网、世纪佳缘等争抢签约,创作了一些高点击率的奇幻、科幻作品,在幻想文学和现实文学自由出入,作品多次被邀请改编成影视剧。
这本幻想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倾听离心最近的声音。作者把科学领域的“第五维度”等同于人类心灵的视角,创造性地把意识看作是三维空间、第四维时间之外的第五维度,让这一词汇超yue了科技语言系统,使之与人类对世界的普遍感受更为接近。
序·一:这个星球和幸福的距离
序·二:一部心灵意识维度的科幻小说
序·三:进化与异化
楔子:生命是寻找意义的旅行
A想去往太空
B陷在机械生活
C进入时间的维度
D离开日常生存的空间
E收录一切意识的信息广场
F我有很多很多愿望
G统治世界的未知力量
H我们存在的原因
I最羡慕的是自由
J财富的诱惑
K最有价值的是财富吗
L希望玫瑰统治我们的星球
M沉睡的自我意识
N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过一些有意义的时光
0生存需要通过最复杂的程序
P什么在指挥我们的生命意识
Q意识是世界的第五维度
R不能忽视生存环境
S面对逃避不了的危机
T当工业文明的末日来临
U机器纪元的冷酷现实
V人类是受到自我意识支配的生物
W成为新宇宙人的努力
X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是最重要的
Y每个人内心的真相就是宇宙的真相
Z爱是进化的动力
尾 声:关于幸福的答案
后记
我总是听到奇怪的声音,据说它来自宇宙中神秘的信息广场——所有生命都能够在那里发出声音的公共广场,它就像个潘多拉盒子一样,装着人类的焦虑、欲念、恐惧、怨怒甚至希望等情绪。我不止一次地发现自己往这个盒子里探望,它无边无际,但是从外表上看它的长度或宽度,只有屏幕那么大,发出液晶光泽,里面配置着感应器。
人们能通过这种感应器,获得他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任意消息。譬如,当小行星来袭时,星球表面的震荡被测知,信息随即反馈到星球上的人,人们不再像过去世纪那样一无所知。每个人所知道的信息也并非完全相同,就好像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房子或抽屉,在那里面装着他们各自的心灵影像。我努力寻找自己的那个抽屉,想要如探险的太空人一样,从另一个地方凝视着我们的星球,不知道能不能看清它的真相。
信息广场从何时开始存在?似乎没有人知道。它也许从创世纪开始,但直到机械化的设备电脑产生,人们才能靠登录接触这个世界。
很可能,最初人们想要了解信息广场的动力,是源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可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越来越复杂的阶段,人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命运乃至人类整体的命运,就更期待进入信息广场,寻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寻找答案的过程。
和所有濒临绝种的生物一样,人也会在上帝面前“抽签”,共同决定第几世纪是人类的末世,可能是第50世纪,也可能是第100世纪,当然完全有可能更早,在这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就显现端倪。到那时,人类文明要从我们的星球上消失了?正是因为这种焦虑,某个令人迷惑的疑问一直激荡着我们:世界末日。
噢,不知到时候,谁来拯救我们,或许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设法尽快在信息广场找到答案以免于人类文明消失的厄运。过去的数世纪,人类文明工程被一点一滴地用心建立起来,但是潜伏在这个工程中的毁灭的因子,仍动态地存在着,否则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会有许多民族再也看不到蛛丝马迹。信息广场既然能传递我们的“心灵影像”,必定藏着人类文明工程的秘密。
我聆听着那来自信息广场的声音……
此刻,我的手触摸着电脑屏幕,屏幕中出现裂缝,伴随着轻微震动,屏幕从上到下出现一条黯淡的沟壑,弯弯曲曲如龙,褶皱似的裂纹像火焰一样向四处延伸,缝隙越张越大,很快屏幕像是四分五裂开来,我来不及阻止。整个过程就像我做过很多次的梦,我们的星球变成了死亡星球。突然,这幻影就消失了,屏幕完好无损地愈合。
“世界末日来了,怎么办?”屏幕里的虚拟女神仙后张开红唇问我。她只是个特殊设计的影像,会和每一个面对屏幕的人产生感应。对她的心灵感应愈强烈,就愈深入她所在的无限广阔的世界。
“我就去寻找答案……生命就是一场寻找意义的旅行。”我的想象力像鼓起的风帆,拽着自己进入太空时刻。我仿佛从这个世界消失,去往无限的时空。说实话,世界末日对于我只是勾起一种不安的情绪,它就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的流逝一样神秘。
如果真的有末日,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筋连筋,骨连骨,这一刻的时间连着下一刻,未来却没有方向。爱因斯坦对于时间的理解也不知道是否准确,在他那里,时间不只是物理形式的,还牵连着我们的感受,它经常会给我们两个选择:好心情或坏心情,而我总是选择胡思乱想……也许宇宙不只空间、时间的维度,还有精神的维度。
屏幕里彗星如光束从太空中接近过来,仿佛要撞击我们的星球。我忙后退,这种条件反射,吓了我一跳,像是证明我患了严重的电脑依赖症,连虚拟时空和真实世界也分不清了。
时间就是杀手,每一个刻度都陈列了无数正在或已经逝去的生命。
什么时候会是我呢?
后记
我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独自住在一个楼层上。那时望着窗外,满天的星星,就是一个个梦的升腾。每个梦都是从心灵出发,到达世界某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一个人住,也会常常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好像是和自己对话,那种声音代表世界的各种信息,能通过某个神秘通道和自己的灵魂相遇。
写这本书时,我关心的不是如何工作,而是如何生活。工作只是一个个任务,生活才是我们情绪的表演场所。我很想像禅者一样,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顿悟通透,但只要回到匆忙的生活中,种种烦恼又依然会找自己。我们是圈养在程序里的生命,又是这个星球上的自由游客。这种生存的矛盾性,让我们像密闭系统里的植物,既渴望阳光照射的能量,茂盛生长,也常臣服于这种幽闭,快乐还是不快乐,并不纯粹。生活就是个机箱,是复杂情绪的拼贴。
我有时候也忍不住猜想,站在信息广场面对抽屉时,会想问什么。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一生?
这好像是最想问的问题。我们总是努力想要像人一样活着,但又该怎样活着呢。
人生没有范型,只有无数次可能的选择。生活就是像呼吸一样的存在,又像弹钢琴,可能弹出各种节奏。还像演出一样,让人心纠结而挣扎。也像建筑一样,没准儿随时会崩溃。死亡无可避免,活着才是我们终其一生要画完的图纸。
除了生或死,没什么是永恒的。星星在宇宙中闪闪灭灭,信息在地球上来来去去,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干净的会被污染,富饶的会变贫瘠。一切生的都会变成死的,有的会化为无。得到还是失去,正确或是错误,都会伴随到生命的尽头。
可是我们是生物,不是礁石一样的物质,我们希望在宇宙中感受到灵魂是平静的,幸福的,是与宇宙的生态系统和谐的。是嘴角的笑意盈盈,甜美的梦的回味……
每个生命都存在宇宙的档案里,它感受到的冷热寒暑、渴求或伤痛、等候幸福都会被宇宙记录,正是这些感受证明我们还活着,是有创造力的生物。我们愈加渴望,会愈有创造力,创造理想的人生图景、更美丽的星球图案,创造出想要的幸福生活。
我们是生命,在每一滴泪水的咸味里,也能尝到泉涌般的生命力。每一次感动,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加入分布在宇宙中的狂热能量。
当人生处于开机状态,就不要放弃让内心储存来自宇宙的信息。我们和宇宙共同进化,这是生命的自动模式。只有同宇宙互惠互利,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在这世界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