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街回响》是作者庹震的系列历史随笔集第四部,记述了其在遍阅文史典籍时迸发的思想火花。远至《诗经》《论语》《战国策》,近至黄仁宇、柏杨,庹震对于记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大量典籍与篇章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得出了深刻丰富的体悟。
庹震,1959年9月生,河南方城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新华通讯社副社长等职务。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撰写有大量通讯、报道、特写、述评、专论等新闻作品,并出版《蓝天下的眼睛》《静静的地平线》《无悔的岁月》《初春的太阳》《世纪末,还有多少问号?》《报海觅迹》《盯住交界》《美术界采写艺术》等著作。1984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3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
在历史的长街上,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主流,是芸芸众生,正是这芸芸众生的人心向背,成为了政治、经济制度构建、改造甚至更替选择的最终主宰。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日: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日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对李鸿章本人,梁启超的评价不仅简明扼要,且相当深刻:“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对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梁启超的评价是多层面的,因而也是复杂的。从“无咎无誉”的“庸人”,到“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非常人”,梁启超是想说“非常之豪杰”、“非常之奸雄”是不同一般的“非常人”。“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对于“非常人”来说,“盖棺论定”是困难的。因为“非常人”所言所行,其当世之利弊及后世之利弊,厘清和认知起来,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公道自在人心。不论是当世人之心还是后世人之心,对任何一个“非常人”,历史还是公正的。这里,衡量的标尺,关键在于是否维护了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梁启超对人作了“庸人”、“常人”、“非常人”的分类。其实,芸芸众生,元气饱满,多蓄鱼龙。“非常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曾经是普普通通的人,都离不开某个时代的背景。刘邦失意落魄之时,被当成“市井无赖”,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绝不是什么“非常之豪杰”。在历史的长街上,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主流,是芸芸众生,正是这芸芸众生的人心向背,成为了政治、经济制度构建、改造甚至更替选择的最终主宰。芸芸众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如滚滚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巨轮,势不可挡地前行。“非常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显赫”的“名人”。顺势而为者,可成为“非常之豪杰”;逆势而为者,会沦为“非常之奸雄”。看清楚这一点,对于政治家来说,是十分紧要的。
四心
一个社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稳定和谐,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文化文明成果丰硕、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几句话值得细琢磨:“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从“侧隐之心”、“羞恶之心”,到“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颗心,放在人身上,人才具有“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品德完美的人。这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基本要求”。联想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更能理解孟子强调个人修养重要性的深刻内涵。人生一世,来来去去的轨迹,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的价值客观上总有公论,所言所行,大益于社会,还是小益于社会,大害于社会,还是小害于社会,天知地知人知。这“人知”,又分“今人知”和“后人知”。“今人知”有“时评”,“后人知”有“后评”。对于个人来讲,处于某一时空中,有顺逆成败之分别,有际遇感受之差异。外部的环境、条件,许多时候,是个人无法选择、左右的。这是历史的局限因素。但个人的作为,“主动创造”的空间仍是广阔的。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明成果。这文明成果,便是这个时代里的人在辛劳耕耘后收获的。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社会如果形成良好的教化激励机制,汇聚起集体的真善美的力量,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兴旺发达。一个社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稳定和谐,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文化文明成果丰硕、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大学》中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从“天下之本”、“国之本”、“家之本”,仰看千古兴衰轨迹,人们还可以延伸思想,体悟“身之本”的内在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