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指导丛书: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社区工作者指导手册
定 价:49 元
- 作者:尚立富 编
- 出版时间:2017/6/1
- ISBN:9787303218721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9.3-62
- 页码:32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具备核心素养的社会人,是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指导丛书: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社区工作者指导手册》在解读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教育及实践与社区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并建构出“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有效模式及机制。在三方联动模式的框架下,前瞻而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科学和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的具体活动流程、活动案例、活动资料包及多样的资源链接。
修身立德向来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节操与境界,这种操守已经超越了社会阶层和外在约束力,内化成为一种自觉性的行为。诚如孔子所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由此亦可知,中国人将“为人”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人”,除了锤炼自身品德修为,更要努力与他人建立规范的伦理关系。而伦理关系反过来约束和指导个人行为,如为人父母、为人师友、为人子女、为人夫妇等,都离不开一套结构性的准则。反之,社会发展导致的“礼崩乐坏”是最令人担忧的,也由此,道德教化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词。
虽然时过境迁,我们尝试用现代专业视角来理解修身立德更具积极意义,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审视就是“社会化”,用教育学的话语来诠释就是“德育”,用心理学的语言阐释就是“人格健全”,用哲学的话语理解就是激发个体的“主体性”,用政治学的立场来解读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综合多个学科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修身立德”归结为是要培养一个道德高尚、品行良好、慈善仁爱、独立思考,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好人”。而这也正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大众普遍关心、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德品为先。”教育部、民政部及团中央等部门也通过各种政策和途径推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最大的期望就是构建一个和睦友爱的好人社会;老师和家长朋友们最大的困扰则是“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孩子”。基于党和国家的政策环境、尝试回应社会大众的期望、努力满足老师和家长的诉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倡导“公益教育”新理念,以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社区等为试点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的行动研究,致力于探索和构建一种“学校一社区一家庭”三联动的有效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发现,社区在青少年人格塑造中的巨大功能和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一般在青少年人格塑造方面,人们强调代表国家的学校德育工作,此外,也比较重视小家的家庭日常教育。而令老师和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塑造好的理念、价值和行为,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就开始变得失灵和失效。究其缘由,实在是人们忽略了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域——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子细胞,是沟通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个体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场域,社区对于个体的人格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在此不再赘述,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证。
谈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强调社区在青少年人格塑造中的功能与作用,那这项工作由谁来承担呢9学校有老师.家庭有父母。当然,社区有社区工作者,但社区工作者是否愿意承担这项工作(7他们如何开展这些工作?他们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我们结合多年在社区开展的行动研究汇编了《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社区工作者指导手册》,读完它您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说明的是,该手册具有如下特点。
收起全部↑
尚立富,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师。2009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曾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访学一年。201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上学位。主要从事社区发展和家庭教育及非营利组织研究。近年来参与中宣部重大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课题等。
1998—2003年,为了考察基础教育,尚立富博士曾骑自行车或徒步走访了全国22个省、直辖市,行程9万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上百家媒体报道。
2003年尚立富博士发起并成立了“W行动”,2006年参与发起并成立了“W基金会”,担任其理事和秘书长,撰写了《行走西部》《隐痛与希望——西部农村教育教育解读志》《苦乐之旅》等书,主编《小学公益实践教程》(1—6年级)和“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手册”丛书等14本书。
第一章 解读“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教育及实践”与“社区”
第一节 青少年志愿服务
第二节 公益教育与社区
第三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及其功能
第二章 青少年公益教育及实践的联动机制
第一节 学校在公益教育及实践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家庭在公益教育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
第三节 社区在公益教育及实践中的依托作用
第四节 公益教育及实践联动机制的构建
第三章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流程与步骤
第一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整体流程
第二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具体流程及步骤
第二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
第四章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指导
第一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
第二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
第三节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评估阶段
第五章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案例
第一节 我是环境小卫士
第二节 社区绿色环保表
第三节 交通安全知多少
第四节 保护自己,行动起来
第五节 我爱我的家
第六节 邻里互助乐相处
第七节 手拉手,一起走
第八节 社区如同家,有你也有他
第九节 我的社区梦想
第十节 多姿多彩美社区
第十一节 传承经典,发扬美德
第十二节 践行我们的价值观
第六章 青少年社区公益实践活动资料包
第七章 资源链接
后记
《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指导丛书:青少年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社区工作者指导手册》:
(七)学校是公益教育及实践活动的评估者
由学校来完成的对公益教育过程和效果的总结和评估,这其中包括对学生行为能力的观察与评估。而针对活动的评估和总结,对于完善活动设计并将活动作为学校的一个校本活动的可能性加以考核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还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评估活动给学生行为能力带来的改变,评估学校、社区、家庭在公益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此总结出普遍的联系和规律,以便对公益教育的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二、学校在公益教育及实践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权威机构,学生因为受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对学校“言听计从”,家长因为孩子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对学校无比尊重和信任,而社会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而对学校无比崇敬,因此在学生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对于发动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号召力和信服力是最强的。因此,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动的教育大环境模式中的作用基本是主导性和权威性的。
(一)公益教育的推行依赖学校的主导作用
由学校来探索公益教育中的相关原则、标准,特别是评价指标,是最合适的。公益教育是调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一种全民性教育,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公益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蓝本。因此,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益教育的体系,对于公益教育的推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学校以自己推行公益教育的成功经验来倡导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二)公益教育的动力源于学校的权威作用
由于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具有至高的地位,所以学生会努力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并且给老师和学校留下良好的印象也会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在学生和家长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他们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学校的号召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对于一些学生和家长来说,学校给予的压力是他们开展参与活动的动力,博取教师和学校的好感是他们参加活动的最初目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真正领悟到活动的意义后,他们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