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是迄今通行的汉字之源,它不同于拼音文字,而是我们的先人根据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创造出来的一种形意兼表音的文字;但它又不是原始图画或象形文字,而是体系相当完备、成熟的较早通行文字,是商代文明的历史鉴证和传承载体。我们说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魅力,数千年传承发展至今绵延不断,原因就是一脉相承,世代相因。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申论、补充其未备与不足;又以文字考释为中心,阐发了国内外同行所未有过的新说新解。
彭邦炯,1938年生于四川南充。1958年就读四川大学历史系。196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73年进入郭沫若、胡厚宣主持的《甲骨文》编辑组,先后任实习员、助研、副研、研究员,1998年退休。其间,先后参与《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国家大地图集?历史地图卷》、《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等的编纂。1992年,参与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商史研究中心,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补编》。个人主要著作有《商史探微》、《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古国族与古史探研——彭邦炯学术论文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