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信息技术基础”是理工科大类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内容是针对理工科大类专业的特点编写的。书中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本书有理论、有实践,既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又包括了专业知识的介绍。
本书适用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理科、工科、部分管理类和师范教育类等专业,适合作为这些专业的信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教学资源丰富,配有《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理论课PPT课件、实验课PPT课件、部分微视频课件、实验素材等。
本书针对大类招生情况下的理工类、部分管理类和教育类专业编写,适应当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适合作为这些大类专业的信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理论结合实践,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介绍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配套教学资源丰富,配有《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理论课PPT课件、实验课PPT课件、部分微视频课件、实验素材等。为翻转式、半翻转式混合教学和读者自学提供了便利,为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5章数据库技术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以及数据库的发展过程,理解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和基本应用,学会Access 2010的基本使用方法。
本章要点: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及其种类;
数据库系统组成;
数据库的设计及管理技术;
数据安全性;
Microsoft Access 2010使用方法;
VBA编程语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当今社会已经离不开数据和数据处理,大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领域。数据库信息量与日俱增,而数据库系统为有效存储、处理和管理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1数据库技术概述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数据库了,数据库技术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数据库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要修读的课程。
5.1.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首先就必须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数据库系统中涉及哪些基本概念。[1][3]信息技术基础第5章数据库技术[3][3]1. 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反映。在数据处理领域,通常把信息理解为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行状态的反映的组合。信息常被称为“有用的数据”。例如: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为14.7亿部,中国品牌销量总量为4.65亿部,贡献了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量,这就是一个2016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信息。
2. 数据
数据(data)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数据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数据的形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后,便成为信息。
计算机中的数据一般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程序仅有短时间的交互关系,随着程序的结束而消亡,它们称为临时性(transient)数据,这类数据一般存放于计算机内存中;而另一部分数据则对系统起着长期持久的作用,它们称为持久性(persistent)数据。数据库系统中处理的就是这种持久性数据。
软件中的数据是有一定结构的。首先,数据有型(type)与值(value)之分,数据的型给出了数据表示的类型,如整型、实型、字符型等,而数据的值给出了符合给定型的值,如整型值88、字符型值“姓名”等。随着应用需求的扩大,数据类型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它包括了将多种相关数据以一定结构方式组合构成特定的数据框架,这样的数据框架称为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具体来讲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现有数据中,抽取并提炼出对人们来说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是:
信息=数据+处理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操作,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对用户的决策发挥作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