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内容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忽滑谷快天将中国禅学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前期)、禅道烂熟时代(后期)、禅道衰落时代等。
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后,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此书主要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料,考擦论争了印度禅学的形成和禅学内容,作为佛教组成部分之一的禅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从南北朝至清初的禅宗逐渐形成、盛行、衰落的演变历史。本书结构严整、条例清晰,在论证中利用了丰富的传统佛教和禅宗的资料。
忽滑谷快天(1867-1934),是日本近代早期著名佛教学者之一。东京人,自幼受曹洞宗的传统教育。1884年入东京的曹洞宗大学(现名驹泽大学),专攻佛学,尤致力于曹洞宗学,毕业后从善长寺住持忽滑谷亮童受法。1891年入庆应义塾大学。
《禅学思想史》和六十年来中日禅宗的研究
第一编 准备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数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第五章 朱士行与中国沙门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第七章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第九章 庐山慧远及其念佛禅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十一章僧肇与道生
第十二章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第十三章宝志之出世与佛陀之渡来
第二编 纯禅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禅观之流行于西域
第二章 菩提达磨之东来
第三章 达磨之教旨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第三编 禅机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禅风之大变
第二章 牛头禅及无相之三句
……
第四编 禅道烂熟时代(前期)
第五编 禅道烂熟时代(后期)
第六编 禅道衰落时代
结 言
跋黄心川
绛云赘语何绛云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后五年,有竺叔兰之《首楞严经》;更五年,有同人之异《毗摩罗诘经》。支敏度合两经诸译为《合首楞严经》四本八卷、《合维摩诘经》三本五卷公之于世,亦属惠帝时(在位十七年,290-306)。次神僧佛图澄于怀帝永嘉四年(310)来洛阳,以神异炽然于大法离乱之中。其徒道安弘宣甚力,以不世出之高才,挥巨腕于圣典之上,永为后世权证。
第一节竺叔兰之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
竺叔兰,天竺人,达摩尸罗之子。尸罗避乱来晋,住河南时生兰。通梵晋两语,惠帝元康元年与于阗人无罗叉共译朱士行之梵本为《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同年出《首楞严经》二卷,诸录所记皆同,异《毗摩罗诘经》三卷之译,《历代三宝纪》卷三谓为元康六年。由此不久,支敏度合支谶、支谦、竺法护、竺叔兰四译,校其异同,出《合首楞严经》八卷,亦合支谦、竺法护、竺叔兰三译,出《合维摩诘经》五卷。足以证其以此等经行世。《历代三宝纪》卷六记:
《合首楞严经》五本八卷。第六出,合两支两竺一白五本为一部,见《支敏度录》。
一白即合白延译否?可疑。依《出三藏记集》卷七所收支敏度作《合首楞严经》记,则四本非五本。故《三宝纪》之说不可为据。
第二节佛图澄之化导
佛图澄,怀帝永嘉四年从罽宾来,入洛阳。翌年,汉主刘聪遣其臣刘曜、石勒等攻陷洛阳,怀帝为汉兵所执,扰乱续生,弘法不便,乃以石勒部将郭黑略介见石勒,利用凝视术,大为勒所重。时汉兵攻略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东晋元帝即位,都建康,是公元317年也。越公元319年即东晋大兴二年,石勒据燕蓟自称王,又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用佛图澄之言,攻汉刘曜于洛阳,奋战生擒曜,咸和五年僭称赵天王行皇帝事。石勒登位后,愈敬重澄,号大和尚。咸和八年石勒卒,及咸康元年(335)石虎自立,迁都邺,益崇敬佛图澄,衣以锦绫,乘以雕辇,国人亦崇信澄。澄之所在,望方涕唾便利者无之。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圆寂于邺宫寺,春秋一百十七。澄大行化导随侍者常数百人,前后门徒近一万,建立佛寺及八百九十三。
第三节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
道安高才远识,古今罕得其匹。彼见佛图澄于邺都中寺,知在石虎自立之后。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开化门,武邑太守卢歆苦请安讲经,由是为道俗之所欣慕。《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卢歆之请,有误。因其不知道安之寿几何?梁《高僧传》明记其入寂在秦建元二十一年即东晋太元十年(385)。从太元十年上溯七十三年,正当永嘉六年,然则当时道安年尚幼,可以推知,况《高僧传》所记是在见佛图澄后之事耶?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于襄阳建檀溪寺,筑五层塔,佛像庄严,眩耀人目。师徒数百,持斋讲经,为时贤所敬重。每岁再讲《放光般若》,未尝或阙。孝武帝(在位二十四年,373—396)钦其德,恩给丰富。秦苻坚以东晋太元四年(379)攻略襄阳,方得道安,使移长安,安置五重寺,盛行法化。当此时中国僧徒皆依其师称姓,道安以为释尊大师,故僧
徒当称释氏,及见《增一阿含经》渡来,与四河入海无复异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文符合,其达识如此。道安以东晋太元十年入灭,《高僧传》卷五、《出三藏记集》卷十五等旧记甚审,然入宋《隆兴编年通论》卷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七等作太元十四年,明之《释氏稽古略》卷二亦从此说,不能知其所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