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策略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设计进行了概述,对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策略研究的三个理论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教师专业发展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进行了探讨,并分四章对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四个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如前所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受教师个人素质、学校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锻炼和养成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一、教师个人层面
教师个人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和态度将是直接影响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要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教师要拥有个人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自己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干扰、控制。教师本人能否主动积极开展反思对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尤为重要。
(一)加强学习实践,夯实知识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往往要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假如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反思只会停留于浅表,甚至误入歧途。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全面系统知识以及任教科目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不应该只满足于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仅仅从完成所教学段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那么,他的这种教学反思必定是狭隘的、肤浅的。
其次,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操作性的问题,还应反思教学理念是否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往往教师认为成功的教学却不一定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会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教学反思应该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它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最后,教师要不断积累和修正教学中所得的实践知识。这不仅能促使一位教师不断走向成熟,而且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为重要。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实践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以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方式储存于教师的大脑中,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加以调整往往是瞬间性的机智活动,而教学机智需要大量教学实践知识的累积。
(二)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反思习惯
教师只有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去自觉地、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要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动力因素之一。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还要不断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反思有其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即教师能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对其存在的原因做出独立的判断。反思的孪生兄弟是“追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了反思就必然有种种合理性与可能性的追问;假如教师没有了追问的精神,所谓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终究只能是一句空话。问题是反思的开始,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教师,才会有较强的反思能力。二是注重平时积累。教师发现了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无疑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人的记忆毕竟有限,教师如不及时记录一些心得体会,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忘记,那么,它对今后教学的借鉴作用就相对有限。所以,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及时积累一些体会深刻的反思,并经常翻看,不断总结升华,使有效的反思发挥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