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建造的角度出发,从生产力、构造组合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等不同方面对建筑构造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当下国内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新的基于制造业流程控制的建筑产品构造系统设计方法。
建筑构造是建造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技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组织——选择和制造建筑材料的方法、构件组合的方式、组织建造的方法、人工分配的方法、经济核算以及人们的决策对生态的影响等等。在之前的建筑历史研究中我们通常只关注了空间、图像,而忽略了构成它的要素。高品质的建筑需要高品质的思想,而高品质的构成要素和建造方法是这个思想中必不可少的,构造技术的进步最终会成为提高建筑品质卓有成效的推动力。因此,构造史的研究作为创新规律的一部分与建筑教育和实践中通常强调的空间、功能、形式等“内核”同样重要。
本书从建造的角度出发,从生产力、构造组合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等不同方面对建筑构造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当下国内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新的基于制造业流程控制的建筑产品构造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通过回溯建造的历史发掘建筑构造技术发展规律。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地域的、有代表性的建造实践中,总结出建筑构造原则、建筑构成要素以及建筑有机性的发展,作为构造技术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建筑学视野下研究了构造系统各方面的历史发展,建立了构造技术发展框架:建筑构件的生产模式、建筑构造工艺,以及建筑构造系统组合方式演变。前两者是显性的,是构造技术发展的外延;第三个要素则是隐性的,是构造技术发展的内涵。这三者的发展既有层层递进的结构关系,又有相互交叉的并行关系:生产技术的变革是构造进步的原动力,构件生产模式的演变是构造工艺进步和系统组合方式变化的基础;而最终系统组合方式的发展又会促进生产模式与构造工艺的继续革新。
最后,本书从当下制造业发展趋势出发,建立了基于开放的闭环的建筑产品构造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研发中,实现了高品质的建筑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迈向产业化时代的当代中国建筑业
第二节 构造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从局部到整体
第一节 建筑构造原则
一、需求原则
二、质量原则
三、经济原则
四、可持续原则
第二节 建筑构成要素的发展
一、凸显的“框架”
二、分离的“围护体”
三、进化的“基础”
四、扩展的“设备”
五、建筑的“无名性”
第三节 建筑的“有机性”
一、“自然”“机器”还是其他?
二、抽象的自然
三、精确的机器
四、“塑性”的整体
第三章 建筑构件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标准化
一、标准材料
二、标准工艺
第二节 从手工艺到机器制造
一、手工艺:现场制造
二、机器制造:工厂化生产
第三节 批量定制
一、可变性生产:面向市场的通用机械
二、机器进化:走向全面的信息化控制
三、劳动力解放:改变建造者的角色
第四章 建筑构造工艺的进步
第一节 单项构造技术的发展
一、契合构造
二、固定连接构造
三、可变连接构造
四、运动构造
五、折叠构造
六、弹力构造
第二节 集成构造技术的发展
一、模块化:来自汽车制造业的启示
二、预制装配建造的发展
三、建筑模块化装配技术
第三节 装配“句法”
一、模数协调
二、公差控制
第四节 构造技术创新方法的变革
一、材料创新——工艺革新的起点
二、物理模型研究——结构找形的基础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复杂形体的“智能生成”
四、建造实验——性能提升
第五章 建筑构造系统组合方式的演变
第一节 封闭的传统系统:区域标准与全能的建筑师
一、两种基本建造方式
二、限定:区域标准
三、整合:全能建筑师
第二节 开放的现代建筑构造系统:从“通用产品”到“形式制造”
一、“开放”的起点:“多米诺”原型实验——手工艺与工业化的结合
二、“开放”的误区:“通用标准”的虚构与误解
三、“折中”的开放:“表皮定制”与线性的流程
四、“开放”的局限:滞后的创新研发
第三节 当代建筑构造系统“开放的闭环”:“垂直整合”的定制设计
一、建筑产品流程设计的“闭环”:自我革新的工业化住宅产业
二、探索制造的本质:深度定制
三、垂直整合:并行的流程
四、流程整合的技术手段:建筑信息模型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铝合金可移动建筑产品构造系统
第一节 批量定制的可移动建筑产品的发展与问题
一、可移动建筑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可移动建筑的历史沿革
三、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实验
第二节 基于“开放的闭环”的研发流程设计
一、研发团队与技术手段
二、模块化设计与装配技术
第三节 基于整体性能设计的系列零部件
一、主体结构
二、围护体组件
三、基础
四、设备体与装修体
五、模数协调与公差控制
第四节 装配构造设计
一、栓接构造
二、卡扣连接
三、滑动构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